報告稱,2013年是中國大學生消費分期平臺的元年,此后進入爆發期。在融360統計的80家分期平臺中,近六成大學生消費分期平臺成立于2015年為56%。另外,于2013年及以前成立的平臺占比為17%,于2014年成立的平臺為27%。
大學生沒有步入社會就業,沒有信用積分,所以銀行不對其發放信用卡,但大學生消費貸款需求真實存在,于是P2P果斷搶入這一領域。相對于中小微企業貸款,大學生貸款金額較小,一般用于消費、考證、旅游、培訓、創業等方面。由于P2P網貸平臺借款流程簡單,且不需要抵押擔保,很受在校大學生群體的青睞,這部分市場就成為了P2P行業業務新寵。

但,同時由此引來的負面影響卻也層出不窮。此前有許多大學生無法償還網貸貸款的報道,甚至很多發生自殺的悲劇,這也讓大眾開始關注大學生借貸這一領域。網上貸款分期消費門檻低,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的平臺,但不少人消費欠理性,甚至負債累累,影響學業。另外,一旦出現逾期不還的情況,將會影響大學生在銀行的個人征信,同時也面臨被起訴的風險。

但現在校園網絡借貸一方面不區別大學生和其他群體,另一方面,平臺間相互不溝通。這從側面反映了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容易導致一些學生重復借款,最終債臺高筑,超出償還能力。有些平臺對于借款人的審核尤其簡單,只需要提供身份證、手機號就能輕松獲得貸款。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大學生同時用班級里幾十個人的身份證進行借貸的原因。
從校園切入是培養未來消費者的一種方式,未來這些學生會成為社會消費的主力,獲得這些用戶的認可,利于平臺未來的發展。但行業競爭激烈,學生征信系統建設也不完善,如何預防風險,切實服務學生群體也需要平臺重點考慮。當然在這之中,學校也應當適當承擔對于大學生消費觀念的教育引導作用,鼓勵學生樹立正確及理性的消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