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個人消費貸款額142萬億元,2014年達到171萬億元,2015年則直逼300萬億元。報告認為,中國消費金融市場進入爆發期,未來5年市場容量將以每年20%以上的增速擴張。
多元格局下銀行唱主角為更深入全面了解客戶需求,此次調研覆蓋了北京、沈陽、上海、寧波、廣州、深圳、成都、武漢等城市,采訪了超過1600位、年齡介于18至55歲之間的不同職業者。
調研指出,從2007年廣東試點消費金融機構至今,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已形成以銀行為核心,互聯網個人消費信貸、線下消費金融機構及小額信貸機構為輔的多元化消費金融業態。目前,90%以上個人客戶在尋求消費貸款時選擇了商業銀行。可以說,商業銀行憑借嚴謹的風控體系、強大的產品服務創新能力,在信貸額度和客戶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在個人消費信貸市場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報告顯示,大部分個人客戶的消費信貸額在20萬元以內,其中,需求最集中的分布于2萬至10萬元區間。超過八成的中小額度消費(3萬元以內)通過信用卡進行交易支付,超過七成客戶在消費金額超過1萬元時曾用過或者考慮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在10萬元以上的消費信貸領域,銀行優勢更為明顯。在10萬至50萬元的消費信貸需求區間,絕大部分個人客戶表示會選擇銀行無抵押消費信貸,以滿足資金周轉的需求。另外,個人客戶消費金融需求也出現了新的趨勢,如客戶群體年輕化、消費信貸門檻更低。這意味著金融機構要以更多元化的產品來滿足新興市場的需求。
互聯網模式成創新熱點
報告顯示,個人客戶選擇消費信貸產品時,首先考慮以下三個因素:審批放款速度、利息水平和信貸額度。七成客戶希望能在一周內拿到貸款,而3萬至20萬元單筆信貸金額可滿足80%以上客戶的需求。同時,互聯網模式成為高效信貸審批平臺的最佳選擇。調研顯示,77%的個人客戶首選網絡渠道獲取消費信貸產品信息,而偏好網絡信貸申請方式的客戶比例正在急劇增加。
2014年底廣發銀行推出了國內首個可受理所有個人客戶信貸申請的互聯網貸款產品——“E秒貸”,全面實施了“互聯網+”個人信貸策略。廣發銀行零售信貸業務部總經理陳春文表示:“在消費金融領域,客戶對審批高效、隨時隨地可用的信貸產品需求很大。"E秒貸"正是廣發銀行瞄準增長最快的信用貸款客戶群、憑借領先的風控體系推出的互聯網信貸戰略產品。”
“閉環式服務模式”興起
調研發現,隨著國人財富管理觀念的成熟,信貸正成為個人客戶整體投資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調研數據顯示,57%的潛在客戶申貸的主要動機是“保持手頭資金流動性及利用效率”,而因“應急性使用”進行借貸的潛在客戶比重為33%。這一趨勢在35歲以上客戶以及中高收入消費群中更為明顯。此類客戶通常會全面規劃理財方案,希望獲得一定的信貸額度,當他們規劃大宗消費、子女留學、房屋裝修和養老規劃時,可靈活使用信貸工具,提升整體資金利用效率。因此,“信貸+理財”的閉環式綜合金融產品正在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