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生活垃圾中有35%是塑料、紙張、織物、玻璃等廢品,屬于可回收物,即再生資源。如果這些再生資源能得到充分回收和循環利用,將為整個城市的生活垃圾“減量”,既節約資源又保護環境。在今年市“兩會”上,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我市再生資源利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那么我市再生資源市場情況如何呢?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廢物回收已成資源的重要補充途徑
環境和資源是人們賴以生存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經濟正常運行和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保證。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由此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和氣候變化問題成為當前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減緩氣候惡化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和必由之路。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不僅能夠變廢為寶、節約資源,還能夠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實現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這對于創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廢物回收成為全球資源的重要補充途徑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環保效益。世界著名的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進行的研究已經證實,廢紙和鋁、銅、鋼、鉛、鎳、錫及鋅七種金屬的綜合回收利用,每年至少可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5億噸,這相當于全球石化燃料排放量的1.8%。鋁作為有色金屬品種中的“明星”,由于它的回收利用,再生鋁產業帶來的排放量減少占比10%以上。
我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逐步建立
“十一五”以來,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再生資源回收的理念漸入人心。自2011年起,我市以分揀中心和集散市場建設為核心的“三位一體”回收體系開始試點。據了解,目前我市轄區共建立回收網點和企業760家,分揀中心9個、集散市場2個,從業人員總數達5300余人。回收的品種主要有稀土廢料、廢鋼材、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料等。
在相關政策帶動下,我市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規模明顯擴大,部分民營龍頭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借力政策支持,不斷拓展回收網絡,延伸產業鏈,成為市場回收的主體,初步實現了經營產業化、利廢資源化和處理無害化。如贛州市攀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是我市首家處理進口第七類固體廢舊物資的新型環保私營獨資企業,專門拆解進口廢電線電纜、廢鋼鐵、廢銅等,目前該企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較高,年產值過億元。
再生資源發展速度慢困難多
我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目前, 我市再生資源回收行業80%以上從業主體是“夫妻店”“小作坊”,規模化企業數量少。行業內技術研發普遍投入不足,大多數企業以手工拆解、簡單拆解為主,行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多數企業對優質再生資源的加工利用水平不高,分揀加工產生的產品附加值低,同質化現象明顯。回收企業出于逐利考慮,對回收品種“利大搶收,利小不收”,如廢紙、廢金屬等價值較高的品種回收率可達70%,但廢玻璃等品種回收率僅20%左右。
對于目前存在的問題,業內人士分析,社會上普遍存在把再生資源等同于“垃圾”的錯誤看法,對再生資源回收工作不夠重視,沒有在源頭上做好分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端回收成本。目前,國家除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建立相關制度外,其他品種尚未明確制度要求。由于廢品回收市場準入門檻低,基層商務主管部門人員少,再加上回收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經營分散,對無照經營、技術落后、環保不達標或根本沒有任何環保設施的小企業、小作坊和流動回收的個體戶有效監管難度較大。2011年,回收行業增值稅優惠政策取消后,受宏觀經濟形勢和房地產市場降溫影響,我市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發展面臨較大困難,如2014年廢鋼鐵庫存積壓達到21.97萬噸,沉淀資金達到27296萬元。
要形成再生資源循環發展模式
我們都知道,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資源消耗量將有增無減,資源瓶頸愈發突出,對經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面對嚴峻局面,只有將廢棄商品有效、及時回收,提高再生資源回收率和利用水平,才能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模式,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達到緩解資源緊張局面、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需要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市場機制逐漸成熟,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才能不斷顯現。再生資源回收和利用的創新技術是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同時也是該領域發展的瓶頸之一。政府應成為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主導者和管理者,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需要創新管理模式,制定有效的扶持措施,如減少企業的稅收、為再生資源的回收提供補貼。行業協會、科研機構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持者,搭建贛州地區高校、科研院所與地方企業的產學研、技術轉化的信息平臺,促進行業的技術創新, 同時加強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要明確再生資源產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重點,保證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軟實力。此外,贛州以稀土、鎢為代表的有色金屬非常豐富,依托現有的產業規模,建立廢棄有色資源及稀貴資源回收處理產業,圍繞廢棄資源的回收、處理及深加工關鍵技術問題,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技術合作,推進產業園區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