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國內云計算市場處于爆發增長期,2018年第一季度用云量同比增長138.6%。2017年政務服務用云量增長超過10倍,成為用云量增速最快的行業,包括零售業、制造業等在內的傳統行業用云量年化增速則達到278.6%,“上云”速度可謂急行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并非只是將傳統的線下服務搬到線上,還意味著能將過去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數字化的持續推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科學管理、智能生產和服務創新上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也在改變著政府管理部門和傳統企業的“上云”意識。邱躍鵬也在一線觀察著這種變化,“這需要一個過程,接入云端以后帶來的價值和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幫助越多,政府和企業就越樂意嘗試。總的來說,企業和政府的數字化進程正在加速”。
邱躍鵬也發現,對中小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的成本還在讓他們舉棋不定,“大企業通常考慮的是試錯的風險,有些會希望先拿出自己的一個小的板塊來嘗試,但中小企業最多考慮的還是資金門檻”。
怎樣看待產業競爭?邱躍鵬告訴記者:“競爭肯定存在,但競爭才能更快速地推進行業的發展。一方面,傳統行業的需求還遠遠沒有被滿足,另一方面,云計算技術本身也在快速發展,今天云服務商能夠提供的解決方案和3年前比差異就非常大。這么多人進來,說明大家看好行業的未來,當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需求將爆發性增長。”
在競爭之外,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也在為傳統產業“觸網上云”提供更多機會。“特別重要的一點在于,從政策層面推進,對提升企業和政府對云服務的認知,幫助巨大。”邱躍鵬建議,“從長遠來看,盡管現在有包括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種形式,但公有云仍是最大的趨勢,比如從安全上來講,公有云持續建設的能力更強,在很多場景上會比私有云更加安全,比如今天騰訊有接近1000人的團隊在公有云安全上持續不斷地提升,而一家企業在私有云上很難做得這么專業。因此從未來發展考慮,也希望通過政策來驅動大家更擁抱公有云。”
此外,教育用戶、提升他們的意識仍然任重道遠。邱躍鵬告訴記者:“在很多企業的意識中,‘上云’就是把機器變成虛擬化,從而降低IT投入的成本,但全程數字化的意義并不僅此而已,盡管它可能帶來IT投入絕對值的增加,但釋放出的價值則能讓核心的生產環節、銷售環節或者用戶體驗得到質的提升,數字化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我們也正在通過打造標桿用戶等多種方式來試圖幫助傳統產業建立新的意識,讓他們真正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