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裕和康復”將在北京市西部的石景山區開門營業,與設立于北京東部姚家園地區的和睦家康復醫院遙相呼應。
裕和康復全稱北京中西醫結合康復醫院,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設置床位350張,定位大型高端私立康復機構,據稱在設備與服務態度方面,并不亞于“高大上”的和睦家——器材用具大多來自德國、意大利,門口的保安對每一位陌生人點頭問好。
從2013年開始,多家私立康復醫院在北京市悄然設立,繼專科醫院、高端診所之后,北京的康復醫療市場逐漸成為社會資本的必爭之地。
“我們將引入美國最先進的骨科康復技術和設備,計劃于2015年第一季度在北京開設高端骨科康復中心。”一家美國醫院管理公司CEO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刺激、康復醫療市場的嚴重失衡,使得社會資本舉辦康復機構的熱潮在北上廣大城市中逐漸興起。
在以保障基本治療為核心的醫療制度下,康復一直是我國醫療體系中的短板,長期存在專業人才稀缺、醫院不重視、康復水平低、康復意識差、醫保報銷少等癥結,為社會資本留下巨大的拾遺補漏空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供需、政策、價格等方面調研北京康復市場發現,社會資本舉辦康復機構已具備基本條件,但目前仍然未打破盈利困局,康復機構多以混業經營的形式存在。
大型公立、私立康復醫院布局盤點
截至2012年,北京市共有康復醫院床位數1953張。
裕和康復的設立,填補了北京西部地區康復醫院的空缺,此前,上風上水的北京西北部僅有一家成規模的首醫大附屬北京康復醫院。裕和康復主要為附近居民提供門診、住院、康復及老年人護理等服務。
事實上,自2013年開始,社會資本已開始密集涌入北京康復醫療市場。
2013年7月,美中互利旗下和睦家醫療在北京東部朝陽區姚家園開設和睦家康復醫院,定位于高端人群,以優質的就醫環境和服務見長,康復治療團隊不僅包括醫生、護士,還配備了營養師、心理咨詢師、文體治療師和職業咨詢師。
2015年,北大康復醫院將在昌平區北大醫療產業園建設,其醫護人員主要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下屬多家醫院,由校辦企業北大方正集團投資,開設神經、骨科、精神等多門類康復治療科室。
美國醫院管理公司計劃在2015年選址北京積水潭醫院周邊,開設骨科康復中心。據普華永道中國醫療行業咨詢服務合伙人邢立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我所知,還有多家私立資本正在調研或準備在近年開設康復醫療機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大型公立、私立康復醫院在北京的布局已漸成型:北部小湯山康復醫院(公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公立)、北大康復醫院(社會資本);東部和睦家康復醫院(社會資本);南部北京博愛醫院(公立)、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附屬康復醫院(公立);西部裕和康復醫院(社會資本)。
在大型康復醫院之外,部分公、私立醫院康復科室,以及理論上存在的200多個社區康復服務中心,共同構成了目前北京市的康復醫療供給,康復病種涵蓋骨科、神經科、精神科、腦科、視聽等。據國家衛計委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北京市共有康復醫院床位數1953張。
社會資本在近年密集涌入北京等特大型城市康復醫療市場的直接刺激因素是政策開閘。
2014年1月,國家衛計委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要求優先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服務領域,舉辦康復醫院;10月,北京市政府發布《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北京將加快建立綜合醫院、康復護理專科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分工合作、有序銜接的多元化康復護理體系。
其中,《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提出,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在鼓勵社會資本開設康復機構的同時,還支持有條件的公立一、二級醫院整體轉型為康復醫院。不排除社會資本參與上述公立醫院轉型康復醫院。
醫保報銷存在大量缺口
即便納入醫療保險的9項康復治療仍存在諸多限制。
與口腔科醫保報銷范圍小的情形類似,社會資本涌入康復醫療市場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醫保納入時間晚、覆蓋率偏低。
中國自2010年才將康復治療納入醫療保險范圍,2010年9月,衛生部發布《關于將部分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范圍的通知》,規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分別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按規定比例給予支付。
截至目前,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障的康復項目僅有9項,普遍的觀點認為范圍過于狹小。包括運動療法、偏癱肢體綜合訓練、腦癱肢體綜合訓練、截癱肢體綜合訓練、作業療法、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言語訓練、吞咽功能障礙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定。
患者往往需要在支付疾病治療費用后,再次承擔不菲的康復醫療支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詢問博愛康復醫院神經科醫生關于腦中風康復治療的費用時,得到的答復是:“除去醫保報銷,一個月的自費康復費用大約在1萬元左右。”腦中風康復視嚴重程度,康復周期一般為一至三個月。
事實上,即便納入醫療保險的9項康復治療仍然存在諸多限制。
如運動療法中,1個疾病過程支付不超過3個月,每日支付不超過2次(包括項目合并計算)。與偏癱、腦癱或截癱肢體綜合訓練同時使用時只支付其中1項;截癱肢體綜合訓練中,1個疾病過程支付不超過3個月,與運動療法同時使用時只支付其中1項;言語訓練中,僅限器質性病變導致的中、重度語言障礙,1個疾病過程支付不超過3個月;每日支付不超過1次等。
小湯山康復醫院康復中心主任武亮認為醫保支付的部分規定十分不合理。以“肢體功能訓練費”為例,其按照訓練一個部位收費,每個部位收費10元,并且每天訓練部位數設有上限,超出部分醫保不予報銷。
武亮解釋,全身粗略分為17個部位,如上肢只是粗分為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但訓練腕關節時,必然帶動五個手指,這部分收費規定卻是空白。如果進行平衡訓練、肌肉張力訓練等,則會涉及到多個部位,一個普通偏癱患者每天的訓練部位就會多達三四十個,按現有醫保,只能報銷其中的1/3。
此外,各地的醫保報銷政策略有不同,如青島在2013年3月之前,患者因腦血栓或其他疾病導致運動障礙進行康復治療,只能享受40元針灸費用報銷,其余費用都要自行支付,當年3月1日后,康復診療產生的費用納入醫保住院統籌報銷,報銷額度為每天100元。
不過,如果全部進行醫保范圍內的康復訓練,康復費用便易于為患者接受。以腿骨骨折為例,在北京積水潭醫院進行康復治療,患者自費費用每天低至幾十元,但康復效果顯然有限。
康復醫院多數混業經營目前北京幾乎沒有“純粹的康復機構”
盡管康復醫療市場存在嚴重的供需矛盾,但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北京市部分康復機構了解,社會資本舉辦的康復機構盈利較為困難,即使以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為目標市場。
自2013年中旬開業以來,據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官方微信數據,共接待患者就診量近萬人,這一就診量相當于北京市公立三甲醫院一天的數量,如北京兒童醫院日就診量為13000人,北京安貞醫院日就診量為10000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在11月初某工作日下午到和睦家康復醫院發現,在14:00-15:00間,僅有2人進入醫院。事實上,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開業一年來尚未實現盈利。
邢立萍在描述北京康復市場時表示:“就社會資本舉辦康復機構而言,前景十分看好,但目前處于前期啟動階段,還沒有看到做得非常成功的案例。”
事實上,在現有醫療體制下,由于少有手術、耗材、藥品收費,公立康復醫院的收入也處于低位水平。
綜合多方觀點,造成公、私康復機構盈利困難的原因包括,康復醫院設立標準政策、患者康復意識較低、康復定價較高以及轉診難以銜接。
按照國家衛計委關于《康復醫院基本標準(2012年版)》,康復醫院類似于綜合醫院。
《康復醫院基本標準(2012年版)》規定了,康復醫院應達到的床位數、科室設置、場地要求、人員數量、設備標準以及信息化要求,其建設指標等同于相應的二、三級醫院。加上社會資本需要自行解決土地、場地租金等費用,其需要承擔的成本極高。
一位康復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實,大多數社會資本舉辦的康復機構,往往以骨科、腦癱、中風等細化項目中的其中一種為主打產品,其余設置要求增加了成本而難獲收益。”“事實上,患者最需要的是社區中、離家近的小型康復中心。”
消費者意識較低則是社會資本舉辦康復機構的最大障礙。
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王琰等人在2010年發表的“北京卒中社區康復現狀調查分析”顯示,雖然患者對康復的需求比較大,但對卒中康復治療的相關知識仍比較缺乏,社區康復開展率較低。
在接受調查者中,只有9.7%的患者和9.3%看護人表示很了解或比較了解康復治療,其余絕大部分患者及看護人對康復治療是一知半解或一點都不了解;只有21.7%卒中患者表示在住院期間曾經接受過正規康復治療,另外78.3%患者表示未曾接受過康復治療。而住院期間未康復的原因,所占比例最高為不知道有康復治療,而認為康復毫無幫助的患者占比也高達34.1%。
此外,接受調查的患者仍然傾向到公立機構康復治療,上述調研顯示,愿意到私人開設的診所進行康復患者和看護人比例僅為0.5%、1%。
康復價格高則是制約私立康復醫院發展的第三大因素。由于醫保支付存在較大缺口,即使公立醫院的報銷范圍亦極為有限。“腦血栓康復一個月的自付費用大約1萬元。”博愛醫院神經內科陳姓醫生說。
而私立康復醫院的定價更高,據了解,一般腦血栓康復需要花費數萬元,這一價格甚至高于治療費用,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的定價區間在6萬-12萬元不等。裕和康復的價格低于和睦家,其副總監王雅娜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每月在6萬元左右。”上文提到即將建設的骨科康復中心,治療價格每月至少過萬。
事實上,康復與治療價格存在倒掛現象。一般而言,治療的效果占70%,康復效果占30%,但目前兩者的價格則顛倒為30%、70%。
邢立萍提醒康復機構投資者:“康復不像治療那樣屬于剛需,如定位高端人群,要清楚一件事,高端醫療本身就很小眾,而康復就更加小眾。”在北京天壇醫院的調研中,46.2%的患者認為康復費用昂貴。
私立康復醫院面臨的第四個難題產生于最近的醫療改革措施。近年來,北京三甲醫院紛紛建立分院、醫聯體并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康復需求呈現出在公立醫療機構內部消化的趨勢。如北京朝陽醫院與朝陽區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建立康復轉診機制。
“如果不與公立醫院合作就難以保證客源,”邢立萍認為,“并且這種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否則公立醫院沒有推薦康復醫院的動力。”
在建立一家成功的私立康復機構方面,邢立萍建議,與公立醫院建立轉診合作、選擇自身過硬的康復細分領域,以及重新思考康復目標市場。
“據我了解,在重工業城市如河北,做工傷類康復,在沿海地區,風濕性疾病的康復較容易獲得消費市場。”邢立萍稱。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研,出于盈利考量,目前,北京幾乎沒有“純粹的康復機構”,公立大型康復醫院如博愛醫院等,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疾病治療,而私立康復醫院如裕和康復,集治療、養老、康復為一體。
多元化混業經營將成為北京康復市場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