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首飾:“自我獎勵”成為理由
以“黃金飾品”深入人心的周大福的地位得到了凸顯,每年新增200家店鋪的高速擴張以及強化電商渠道合作都為周大福帶來更多的公司人消費者。Tiffany和Cartier這兩家高端珠寶品牌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相比于過去以“婚慶”為主的消費動機,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以“自我獎勵”作為購買珠寶的理由,在這方面擁有品牌營銷能力和消費者認同感的Tiffany和Cartier符合了他們的需求。
腕表:中產階級買好表
鐘表行業在這一年里的確受到了不小的沖擊,由“表叔”引發的中國政府一系列反腐動作,再加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讓各大腕表品牌都出現了銷售增長放緩甚至下跌。但這并不影響百達翡麗依然是消費者心中的最高追求。中產階級消費者的口味正在逐漸拉高,根據我們今年的調查,在入門級腕表中,天梭為代表的品牌腕表已經進一步確立“門檻”,與電子表陣營劃清界限。而同屬斯沃琪集團但定位稍高的歐米茄也超越浪琴成為公司人最愿意購買的高端腕表品牌。
牛仔服飾品牌:Levis不斷貼近市場
這是今年新增加的一項調查。作為休閑文化的經典服裝,它的潮流趨勢值得持續關注。Levis在中國牛仔褲市場中無疑是絕對的老大。它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牛仔品牌之一,也是很早就已經開始根據中國消費者的體型設計牛仔褲的公司。在三年前它還開始逐漸將新產品發布放在中國。除了牛仔品牌之外,一些綜合類的時尚品牌也在牛仔服飾市場占有一定地位,比如GUESS。
運動品牌:好日子仍未到來
李寧有少許進步,它在去年開始的一系列變革,包括更好地理解消費者需求,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的努力初見成效。不過、整個行業仍處于前期擴張過度、現在艱難去庫存的尷尬境地。上半年中國動向、361度、安踏、匹克、特步、李寧等6家運動品牌存貨相比2012年年底僅僅下降了8.02%,上半年六大品牌關閉門店數量合計高達2249家,平均每天關店12家。加上經濟走勢尚未回暖,運動品牌的好日子仍未到來。
快時尚:優衣庫地位鞏固
優衣庫(專題閱讀)自去年超過ZARA之后今年的地位更加鞏固。過去一年里優衣庫再次加快了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擴張速度,門店數量幾乎翻倍超過200家,成為幾大快時尚品牌中門店數量最多的一個。同時它為了強調自己在面料上的優勢將產品重新劃分為12個品牌系列,并推出了LifeWear的概念。最晚進入中國市場的GAP逐漸從學習摸索市場階段進入迅速擴張,排名正在上升。
高級時裝和皮具:炫耀性消費減弱
幾乎所有奢侈品牌最近都在談論的話題是,中國人購買奢侈品的炫耀目的開始減弱,大家更關注品味和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這就不難解釋,在今年的調查中,愛馬仕、Chanel這些看起來更“低調奢華”的品牌已經超越了公司人對Gucci的喜愛度,并與LV(專題閱讀)旗鼓相當。那些綴滿Logo的奢侈品大牌們已經意識到了危機,今年LV、Gucci相繼推出了“去Logo化運動”,發布了一些沒有明顯品牌標識和印記的產品,但效果還不十分明顯。
彩妝:品牌分散、競爭激烈
隨著新一代年輕消費者逐漸成為主流,彩妝市場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本土品牌卡姿蘭在今年的調查中上升到了第二位,足以體現大品牌并非不可撼動。另一方面,彩妝市場上還有很多日韓品牌,這幾年里正在依靠靈活的銷售渠道對中國市場展開強烈的攻勢。盡管化妝品行業常常被評價為“賣廣告多于賣產品”,但要做好“口紅經濟”這門生意,從對消費者的市場感知到對產品和渠道的把控能力仍然是品牌成功的關鍵。
酒店業
經濟型酒店: 多品牌考驗管理能力
經濟型酒店行業在過去一年發生了不少變化,這直接體現在我們的榜單上。7天被錦江之星超越跌出了前三名,莫泰從前兩年的第6跌到了第8。而桔子酒店和宜必思的份額有所上升。過去一年里,幾大經濟型酒店集團都開始了多品牌策略,這對其管理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考驗,如何在發展新業務的同時兼顧原有經濟型酒店品牌的發展和創新?宜必思和桔子酒店受歡迎說明經濟型酒店消費者渴望更高品質、更時尚的入住體驗,并愿意為此支付合理的溢價。
高端酒店:希爾頓擴張
高端酒店仍然是外資品牌的天下。自建物業、謹慎擴張的香格里拉連續位居榜首。希爾頓超越萬豪成為第二,這同它們過去兩年在中國加快布局有關。自2011年起,該集團改變策略,2015年要完成100家的市場目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最早進入中國并且擴張最快的品牌,如喜來登、洲際、皇冠假日都排名靠后,而四季酒店、麗思卡爾頓這樣的頂級品牌位居前列,反映消費者越來越成熟,對于高端體驗的要求也日趨挑剔,不只是“五星級”而已。
零售鏈鎖
咖啡館連鎖:渴望差異化
星巴克毫無懸念地蟬聯冠軍,占比達到67.46%,幾乎是排名第二的COSTA的5倍多。未來星巴克將在中國加快擴張步伐,2014財年其計劃的1400家店中,將有700家位于中國和其它亞太地區,屆時,中國將成為星巴克除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不過在看膩了千篇一律的綠色美人魚標志之后,消費者們也開始渴望更多差異化的選擇,漫咖啡、雕刻時光這樣風格獨特的小型連鎖品牌成長迅速值得注意。
快餐品牌:“速成雞”挫傷肯德基
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洋快餐業績有所下滑,麥當勞的日子相對比肯德基好過,在8月份財報中,麥當勞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亞太地區的同店銷售額下滑0.5%,而肯德基中國則下跌12%;不僅如此,消費者的選擇也出現逆轉,前兩年都是肯德基超過麥當勞,今年麥當勞超過了肯德基,看來2012年底開始的“速成雞”事件讓肯德基至今難以平復。
大賣場:需要采取新模式
關店、出售、退出中國的傳聞讓一些外資賣場品牌今年在中國的處境格外艱難。租約到期、房價的高漲成為了不能承受之重,核心商圈也很難再找到它們的蹤影。強調批發和現購自運業務的麥德龍由于自己差異化的模式在這一年中取得了快速的增長。華潤萬家則一直堅持多業態的經營依舊讓它保持著強大的競爭力。傳統賣場需要采取新模式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來擺脫困境。
社區超市:市場正在爆發
這是今年新增的類別。對于靠近社區的小超市來說,特色和便利可以讓它們在大超市面前覓得生機。社區型超市投入成本低,形式靈活,并且服務更有針對性,而當大型超市越來越無力負擔核心商圈的高租金時,像Ole、City Shop這樣毛利率高并且面積小的精品超市逐漸將它們取代。社區超市會成為未來的競爭熱點。
家居連鎖:線上品牌未來可期
宜家和無印良品占據了超過83%的比例,公司人在家居消費方面對這兩家公司的品牌概念尤為深刻,其背后的共同點是對生活方式的深入理解,基于理解提出的創造性解決方案,以及在品牌意義上尤為重要的統一的品牌形象。國內的家居零售還是停留在重渠道、輕品牌的特點上,產品思路大多是“我要賣什么”而不是“消費者需要什么”。另一方面,天貓等平臺上的家居電商也快速崛起,除了價格優勢之外,在品牌和生活理念的傳達上也更成熟,值得關注。
便利店:走出安全地帶
有著明顯勢力范圍的便利店今年紛紛都跳出了自己的安全地帶,例如羅森首次嘗試進入北京市場,打破了7-Eleven壟斷九年的局面,而幾大便利店品牌都在按照既定計劃進入更多的二三線城市,似乎并沒有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各家便利店在推出自主研發的鮮食產品上尋求差異化的競爭,并且在“便利”上更下工夫,比如全家就與亞馬遜合作收貨自提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