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布《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分析報告(2014)》。這是上海市新聞出版局連續四年委托專業機構就市民閱讀興趣、閱讀行為、閱讀消費、閱讀趨勢進行專題調查并發布分析報告。調查、統計歷時近半年,通過調查問卷、上門走訪、數據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市民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個人修養、陶冶性情、滿足興趣,單純為掌握技能、消閑娛樂的閱讀不居主流。
在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多元化的今天,閱讀已經不是娛樂消遣的主要方式。從調查結構看,“讀書的主要目的”前五位選項依次為:“增加知識”“滿足興趣愛好”“開闊眼界”“工作或學習需要”和“提高修養”;前五項中與個人的素質、修養、知識面、生活品質密切相關的四項選擇的比例都高于10%,其總選項比例達到58.37%;市民對閱讀的功利性需求減弱,這在“娛樂休閑”“掌握實用技能”“研究需要”等選項排名置后中得到了體現。
2.市民閱讀首選紙質書,紙質書閱讀時間回升,用于數字閱讀的時間穩中有降。
在閱讀方式的“首選”上,傳統(紙質)閱讀體現出巨大的優勢;高出“數字閱讀”25.15個百分點,并高于2013年的差距;同樣,在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之間的時間分配這一問題上,“紙質閱讀”出現了回升的態勢。
3.市民最愛文學讀物。
上海市民無論性別、年齡、收入,都將“文學”類圖書作為自己的首選;“歷史”類在各個年齡段的讀者群體中都有一席之地,文史類圖書獲得各個年齡段讀者的喜愛。
4.閱讀分層化情況明顯。
從性別看,男女在閱讀興趣上只有“文學”“歷史”兩類有較多交集,男性更愛“政治”“歷史”“軍事”“體育”,女性更愛“美術/書法/藝術”“心理”“日常生活”“少兒”。
從職業看,在對各類圖書選擇的前三項中,13種職業/身份中的6種出現頻率較高,即“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教師/醫生”“學生”“一般職員/文員/秘書”“政府機關、黨群組織、事業單位干部”“公檢法/軍人/武警”和“企業領導或管理人員”,出現率占63.49%,相對來說,這六大類群體的閱讀面較廣。值得一提的是,收入在7000元以上的群體,在“哲學”“政治”“經濟/管理”“法律”“歷史”“軍事”“教育”“工業技術”這8個種類中均占據第一。
5.市民對數字閱讀的感受集中在“來源廣,信息豐富”“獲取便利”“收費少甚至不付費”“方便信息檢索”四項。
從近三年的數據來看,上海市民對于數字閱讀的感受處基本定型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除了對傳統閱讀的堅持這一因素之外,還由于各種移動終端設備在性能上的提升與功能上的擴展目前亦處于一種穩定狀態。
“手機”“網絡在線”和“IPAD/平板電腦”是上海市民在進行數字出版物閱讀時使用最多的三項載體。“手機”閱讀和“網絡在線”閱讀高選擇率是因為其閱讀成本低;而“手機”閱讀的比例連續三年升高且兩年居首,則還是因其方便以及在技術方面的諸多優越性——數據流量接入網絡不必受制于有線網絡和wifi的空間限制,屏幕增大和分辨率提高使得閱讀體驗更加舒適,等等。
數字閱讀在信息豐富的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了其所帶來的另一方面的煩惱:“容易導致視覺疲勞(23.72%)”連續第三年成為“數字閱讀存在的主要問題”的首選,以下依次為“海量信息,難以篩選”“信息龐雜”和“不適合精度閱讀”。
6.市民購書熱情小幅提升。
紙質圖書消費意向的第一、第二位從2013年的“51-100元”和“101-200元”改變為“51-100元”和“201-500元”;69.99%的選擇者在一年中會購買50元以上的紙質圖書;如果“20元以下”可以被視為很少買或者基本不買的群體,那么,這一群體今年15.11%的比例略低于去年的16.06%。
在影響圖書購買的因素中,前三位的排名與2013年完全相同:依次為“內容簡介(18.87%)”“熟人推薦(13.84%)”“暢銷書榜(9.96%)”;今年新增的選項“有影響力人士或專業機構推薦”亦達到7.70%的比例;此外,以推銷作為目的和特色的營銷手段,或是出版者、媒體夸大溢美、言過其實的宣傳,在讀者那里并無市場。(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