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臨近,送禮金的高峰期再次悄然而至。不少市民表示壓力越來越大了。廣州市場調研公司據調查問卷報告顯示,受訪人數為150人,其中男性80人,女性70人。各類禮金開支中,結婚禮金以89.04%的比例拔得頭籌,其次是喬遷、生子、探病、生日等。在2017年,43.15%的調查者參加了5次以下宴席,49.32%的調查者參加了5至10次,5.48%的調查者參加了11至15次,還有2.05%的調查者一年內參加了16次以上的宴席。
調查中,有34.25%的調查者表示每次禮金在901至1200元,26.03%的在601至900元。50.68%的調查者感受到了禮金帶來的壓力,只有9.59%的調查者感覺到一點壓力都沒有。感覺壓力大的人群以學生和剛參加工作者居多。
調查顯示由于新人們都喜歡在節假日扎堆擺婚宴,尤其是五一、十一等假期,導致許多人疲于奔波在各個婚禮現場,除了物價水平提高外,攀比心理是市民禮金貢獻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通常來說,很多人在送禮金前會打探一番,最后選擇一個多數人給的金額,甚至有時會刻意比一般人多出一些,以示與主人的深厚感情,今后說起來也有面子。這樣一來,大家互相攀比的心理從而導致禮金越來越高了。
廣州市場調研公司據報告認為,儀式場合的禮物、禮金等,體現了族群關系學中集體性的力量。至于禮物貴賤、禮金多少,并非衡量親疏遠近的標準,若一味地以禮金輕重權衡各種禮儀活動,都是舍本逐末的行為,重了禮卻輕了人意,更助長了社會上攀比奢靡之風。要想減少攀比奢靡之風,營造文明節儉的范圍,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改變攀比之風,端正社會風氣。首先是政府部門出臺相關的政策準則,引導黨員干部減少鋪張浪費的行為。其次是通過媒體等部門的宣傳,倡導移風易俗,喜事新辦,新事簡辦,節儉辦事,營造節儉文明的大環境。最重要的是廣大群眾革新自己的人際交往原則,讓人際交往與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心愿相符,本著“禮輕情意重”的本意送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