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場調查公司據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報告了以80后、90后為主的新生代海歸的留學前后情況的變化、回國發展的現狀、就業創業面臨的問題,以及對于當前留學生回國發展的看法。年齡方面,以80后和90后海歸為主,其中,80后海歸占比42.3%,90后海歸占比為53.3%,經過細分發現,90-95年之間的海歸占比為50.0%,95后僅占3.3%。70后、60后海歸占比較少,分別為3.5%、0.9%。本次調研共收集1800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占比略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占51.7%,女性占48.3%。國籍方面,99.3%的被調查者為中國國籍,0.7%被調查者已獲得其他國籍。其中92.1%的狀態是在國內就業,在國內創業的僅占7.9%。
回國發展原因調查顯示,“方便與家人團聚”和“情感與文化因素的影響”是兩大主因,分別占比70.6%和63%。這與調查樣本中70.8%的海歸是獨生子女這一事實不無關系。國內經濟增長,政治穩定;飲食文化、國外經濟形勢不利于外國學生發展、國內休閑娛樂更為豐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過25%。另外,國內社會網絡關系、所學專業在國內發展前景、奉獻精神等亦是重要原因,分別占22%、16.2%、15.8%。因國家相關優惠政策而歸國的人員僅占8.8%。海歸回國之后,50.5%的海歸能順利融入國內生活與工作,認為雖有困難,但能逐漸克服占比44.7%。此外,4.8%的海歸表示回國后始終無法完全融入。與2015年的調查結果(一直很難融入的占12.9%)相比,海歸融入國內環境的情況明顯好轉。
海歸目前所在的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依然以較大比例優勢領先其他城市,占比分別為24.7%、13.8%,深圳和廣州位居其后,分別占4.9%、4.6%。相對于2015年數據,在北京和廣州的海歸比例有所下降,分別下降2%和1.2%。
調查發現,海歸群體對留學效益價值持肯定態度。認為收益大于成本的占36.3%,認為收益成本相當的占18.1%,認為收益小于成本的占27.3%,說不清的占18.3%。在獲得國內第一份工作耗時方面,花費1-3個月的占比最高,為38.6%,花費1個月以內的占32.1%,相較2015年的40.3%有所下降。此外,花費3-6個月的占18.5%,花費6-12個月的占7%,花費1年及以上的占3.8%。
在就職行業方面,位居前五名的依次為IT/通信/電子/互聯網、金融業、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快速消費品/耐用消費品、汽車/生產/加工/制造,占比分別為15.5%、14.6%、9.9%、9.4%、9%。此外,能源/礦產/環保、政府/非盈利機構、交通/運輸/物流/倉儲、農林牧漁四個行業,占比均在5%以下。一方面,IT/通信/電子/互聯網以及金融行業的人才缺口大,行業發展前景較好。此外,行業內高薪職位較多,自然會吸引海歸的目光。但與此同時,這兩個行業的競爭指數高,工作壓力大也是不爭的事實。建議廣大海歸能夠根據自身專業及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避免一窩蜂扎堆到熱門行業中。
海歸就業的工作崗位類型分布中,排名前五分別是銷售、技術、市場/公關/廣告、運營、行政/后勤,占比依次為13.5%、12.3%、10.3%、9.4%、8.4%。其次是財務、人力資源和研發,占比分別為5.9%、5.7%和4.7%。設計、產品等崗位占比均低于4%。本次調研中發現,海歸初次就業的工資分布中,6000元及以下的占比最大,為44.8%,6001-8000元的占比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別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僅為5.8%。
從初始創業時間上來分析,選擇2015年至今的比例最高,達76.4%。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創業支持政策落地實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海歸選擇歸國創業。海歸創業選擇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別是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武漢,占比分別為24.3%、8.1%、6.6%、5.9%、4.4%,這五所城市幾乎吸引了半數創業海歸。創業所在地域呈現“一線城市為主導,二線特色城市快速崛起”基本特征。其中,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尤其是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創業集聚,對海歸的吸引力較大。
廣州市場調查公司據調查顯示,有52.9%的海歸創業者有創業失敗的經歷。囿于樣本數量,預測有過創業失敗經歷的實際比例還可能更高。對創業失敗原因進行調查后發現,經驗匱乏和資金不足為主要原因,占比分別為40.4%和29.4%,市場定位偏差的比例高達27.2%。此外,合伙人之間出現矛盾、技術不夠先進分別占比16.2%、8.8%。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海歸中獨生子女占比七成,為70.8%,非獨生子女的占比僅為29.2%。獨生子女比例偏高。隨著我國老齡化加劇,照顧父母、家庭團聚等因素將成為留學人員中的獨生子女歸國發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