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的霧霾越來越嚴重,環保是提倡必要的因素,垃圾不同類型的垃圾分類處理,可促進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廣州市場調研公司收集到份環保意識及垃圾分類調查報告,進行了2000份調查問卷,分男女兩個組別,每個組別各1000份。每個組別中,依據年齡25歲以下、25歲~35歲、35歲~45歲及45歲以上4個年齡段進行劃分,每個年齡段占25%。調查要求每位受訪者注明自己的學歷程度和目前所處狀態。
調查顯示,大多數人知曉并認可垃圾分類。2000名受訪者中,表示“了解”的占43.4%,其中,男性組占44.8%,女性組占42.0%;“略知一二”的占43.1%。數據進一步顯示,對垃圾分類這件事,男性比女性、中青年比年長者、在職者比非在職人員,都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在2000名受訪者中,從接受教育程度看,高中學歷(含中專職校)228人,大專學歷438人,本科1183人,碩士及以上(含海外留學人士)的有151人。數據顯示,學歷越高對垃圾分類的了解度也越高,其中本科達到了49.1%,碩士及以上(含海外留學人士)達到了50.3%。同時,受訪者中在職者有1475名,其中47.1%表示了解“垃圾分類”;而在退休人員中,表示了解的僅占17%。這一結果改變了人們以往的認識,即認為家庭中的長輩因常常承擔更多家務,理應對垃圾分類有更多的了解,可實際調查中,他們的了解度并不高。
關于“垃圾分類好處有什么”的探討,68.4%的受訪者表示,不同類型的垃圾分類處理,可促進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可見,人們對分類的好處也是有一定認知的。問及“對目前垃圾分類的實施效果如何”,10.3%的受訪者認為“很好”,26.8%則認為“不好”,而超過半數高達56.6%的受訪者認為“有待提高”。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進行垃圾分類的前提是公眾對此有比較深入了解,而這些數據說明對垃圾分類的教育力度,及宣傳知識的細化程度還需要加強。
在回答“你是否知道具體怎樣垃圾分類”這一題時,表示“已經掌握”的只有28%;“知道一點,但具體操作時有點懵”者占多數,達63.8%;“完全不清楚”的有8.2%。針對“小區是否實施垃圾分類”這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已實施”的僅為26.4%,“沒有實施”的占36.1%,“雖然實施,但形同虛設”的占到了31.6%,而居民本身“沒關心過”的占比6%。
廣州市場調研公司據調查發現,受訪者中,丟垃圾時會主動注意垃圾桶上的標識者占46.0%;家里收集生活垃圾時,將不同類型垃圾分裝不同垃圾袋的占比19.5%;把干濕垃圾分開,盡量將垃圾處理干燥后再丟棄的有8.1%;會把電池和廢舊家電放到專門回收點的有13.0%;“基本上啥都沒干過的”居然也有13.5%。
調查列舉了幾類常見垃圾,請受訪者選出有害垃圾。列出的選項有:廢電池、廢塑料、過期藥品、廢棄油漆桶、廢棄燈管、玻璃瓶6項,依據《方案》,這6項中,除了玻璃瓶屬于第三類可回收物,其余均為有害垃圾。然而結果顯示,公眾選擇準確率并不高:對廢塑料、過期藥品、廢棄油漆桶和廢棄燈管,能準確認定出其為有害垃圾的受訪者比例分別為54.7%、69.9%、71.9%和63.2%;對于可回收的玻璃瓶,有23.8%的受訪者將其劃歸有害垃圾行列。不會區分垃圾,成了垃圾分類難以推廣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廣州市場調研公司據調查表示要做好垃圾分類比如要有明確的獎懲制度;更科學合理地設置垃圾回收的布點;用制度保證垃圾處理的每個環節配套銜接。也有不少人認為,企事業單位應該率先做出表率,指導和監督所在單位員工對垃圾進行嚴格分類。要把垃圾分類真正落到實處,還是需要每個人將其化為自覺自主行動,真正從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高度來對待垃圾問題,由此,垃圾分類工程才能往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