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私人出行方式經歷了從租車到出租車再到用車的轉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便捷的智能用車服務也逐漸興起。
傳統出租車行業經過了路邊招車、call center叫車到如今打車軟件盛行的發展過程,出租車叫車形式的發展令用戶提出更加便利,可以預約的訴求。2013年,國內打車軟件市場的白熱化競爭培養了用戶利用智能方式約車的使用習慣,積累起一定量的用戶基礎,為智能用車市場培育了初期市場環境。
艾瑞咨詢集團發布《2014中國智能用車市場研究報告》,聚焦“智能用車”熱點話題,從市場背景、發展現狀及趨勢、用戶行為以及典型企業案例等方面進行分析。智能用車是整合利用社會閑置優質車輛資源和駕駛員,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平臺等方式預約或即時預定,幫助自己或他人實現高效率位移的一種創新性出行服務。作為平臺方,智能用車平臺不需要重資產購置車輛和開放門店,具有輕資產的優勢。最終,上游整合車輛資源能力、下游用戶的量級及企業運營調配能力將影響著行業體量的大小。艾瑞預計,未來,出租車的千億量級市場規模和租車的百億量級市場規模將為智能用車市場提供一定發展空間。
移動互聯催生智能用車
2013 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為1060.3億元,同比增長81.2%,預計到2017年,市場規模將接近5000億。艾瑞認為,移動互聯網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到智能終端和移動網民規模增速的推動;二是3G/4G的普及迎來了大流量消費時代,催熟了商業化環境;三是移動應用紛紛開始探索商業化道路,使得移動互聯網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
艾瑞分析認為,移動互聯網規模的增長,一定程度體現了用戶在移動端消費能力的提升,在用戶規模增長及消費能力增長雙向驅動下,為智能用車行業興起提供良好的發展背景。車型豐富、預訂及支付便利、規范專業是用戶選擇用車服務的主要原因;另外,使用過打車軟件及租車服務的用戶,對于用車服務的美譽度更高,相比之下,智能用車服務的優勢更加凸顯。
現狀:海外高速成長,國內起步初期
2009 年智能用車企業Uber成立,企業初期以整合閑置出租車資源,提供租車服務為主。2011年,Uber正式推出以智能終端為平臺的智能用車服務。 2009-2011年的兩年間,Uber累計獲得超過1000萬美元融資,獲得資本市場關注。同年,來自硅谷著名孵化器Y Combinator的一個長途拼車社交公司 Ridejoy上線,2012年Ridejoy推出智能終端App,允許用戶通過App進行拼車。
2012年,Mary Meeker發布《2012年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其中提到未來Uber這種用車模式將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智能用車行業在國際走熱。Lyft、Sidecar先后于2012年成立,加速了行業發展。
截至2014年6月,智能用車核心企業Uber,Lyft,Sidecar三家融資金額總額已經超過18億美元,其中Uber服務遍及中國在內的38個國家,129個城市。
中國智能用車市場的發展得益于我國移動互聯網的高速成長和市場中核心企業的迅速擴張。
2006年,以線上租車為發展重點的傳統租車企業一嗨租車和至尊租車成立,隨后兩家企業分別開通線上用車服務,但是整體租車行業收入仍然以短期租賃為主,用車服務并不是主營業務。
2010年易到用車成立,企業以智能用車服務為主營業務,快速擴張所覆蓋城市和加盟車輛,推動國內智能用車市場發展。
2013 年6月,Uber由臺北開始切入中國智能用車市場。截至2014年6月,Uber已經覆蓋國內城市包括臺北、香港、廣州、深圳、上海、北京。另外,目前國內打車軟件滴滴打車、快的打車、大黃蜂等也開始嘗試進入用車市場,在智能終端推出用車服務;順風車、AA拼車等拼車軟件出現在用車市場。
艾瑞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月到5月,核心智能用車企業易到用車人均月均使用次數31.0次,典型租車企業中,神州租車人均月均使用此事5.8次,打車軟件中滴滴打車人均月均使用次數9.8次。在使用時間保持一天以上的情況下,易到用車平均客單價最高,滴滴打車平均客單價最低。
艾瑞分析認為,從各品類服務代表企業可以看出,目前,智能用車用戶人均使用頻次相比租車軟件和打車軟件優勢明顯。另外,平均客單價較高也是智能用車一大特點,雖然用戶規模與其他服務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是高客單價使智能用車的整體營收水平保持一定競爭力。
智能用車服務用戶需求分析
智能用車的推出是基于用戶的明確需求基礎上。對于智能用車用戶來說,基本的出行需求已經不再是其使用出行方式的首選要素,在滿足了基本的出行需求之外,體驗需求、情感需求以至于社會需求才能夠構建用戶的使用粘性和忠誠度。
艾瑞分析認為,明確的用戶需求是智能用車與其他出行方式的區別和優勢,也成為智能用車行業的行業壁壘。但如何能夠在滿足體驗需求之外進一步滿足用戶的的情感需求和社會需求對智能用車企業來說也是一大難題。與之相對應,需要智能用車企業提供更全面的車型和更專業化的司機服務。
中國線上用車市場規模將爆發式增長
艾瑞預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線上用車市場交易規模為2.9億元,同比增速高達225.3%,預計2016年交易規模將超過79.7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29.8%。
艾瑞樂觀預估,在未來行業內政策法規逐漸完善、用戶行為習慣養成、行業內技術發展成熟且市場內核心企業數量增長并大力推動的情況下,在線用車市場將保持連續三年的高速增長,預計2016年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近80億規模,高于保守預估。
趨勢一:服務類型擴張
智能用車行業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上游資源的把控能力,而隨著市場進入者的加入,業內對資源的競爭會對各家企業帶來一定壓力。長期來看,智能用車企業服務類型的單一會使企業之間同質化嚴重,盈利模式單一,而擴充服務類型,會增加智能用車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
從國外經驗來看,2013 年4月,Uber在加州拓展拼車服務,這是高端智能用車企業Uber的第一次服務擴張嘗試,更低廉的價格吸引更多用戶關注Uber;2014年4 月,Uber推出即時快遞服務UberRush,服務范圍暫時限于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而在這之前,Uber就在情人節等節日嘗試過快遞服務。
-
從國內形勢來看,2014 年1月,北京出臺《小客車合乘指導意見》,允許合理分攤合乘費用被寫入指導意見。法規的推出承認了拼車服務的合法性,為智能用車企業增加拼車服務奠定了政策基礎;國內對物流牌照的嚴格監控對智能用車企業造成一定的阻礙。不過,國內O2O興起,本地生活服務發展方向受到關注,如加入酒店、飯店的預訂服務,也可以成為智能用車發展方向。
-
從可行性方面看,(1)拼車服務在國內部分地區被政策法規允許,智能用車的服務擴張可以嘗試在出行方式上深耕和延伸,拼車可以作為首選。(2)但對于跨行業的業務擴充,如快遞服務,一方面,受到政策法規的阻礙;另一方面,國內信用體制的缺失也使業務開展帶來一定難度。(3)本地生活服務方面,與本地住宿餐飲等企業簽約,增加出行與食宿環節的結合具有一定可行性。
趨勢二:與相關行業探索合作模式
“吃住行游購娛”是旅游行業六大要素,其中“行”是其他五個要素的重要連接方式。隨著在線旅游在傳統旅游行業中滲透率快速增長和旅游行業中共享經濟的興起,在線短租、在線用車與旅游行業關系越發密切。而在與旅游行業的探索合作過程中,地圖服務的運用和支付方式的新增,均可以成為智能用車行業的探索方向。
-
對于在線旅游企業,與智能用車企業的合作完善了整個旅游生態圈,在機酒服務之間完善地接環節提升了用戶體驗度;另外,對于出境游服務,智能用車擁有雙語司機的優勢顯現,司機兼導游的模式會更加受到出境游用戶青睞。
-
對于智能用車企業,與在線旅游企業的合作,一方面,增加了智能用車企業的分銷渠道,增加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與OTA等平臺的合作使用車企業能夠直接與旅游韓各樣進行聯系,在旅游行業中,對接機場服務、火車站服務和度假服務等,豐富了智能用車的使用場景。
-
對于用戶而言,智能用車企業與在線旅游等行業的合作無疑增加了用戶對兩者服務的依賴性,無論商用還是休閑,智能用車服務將與用戶生活更加密不可分。
支付方式的增加和地圖導航的運用,也無疑增加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便利程度。
趨勢三:人群持續滲透
艾瑞統計數據顯示,所有出行用戶中,僅有19.8%的用戶使用過智能用車服務;相比之下,使用過打車服務和租車服務的用戶滲透率更高,占比分別為51.4%和26.3%。
艾瑞分析認為,目前來看,由于智能用車行業發展時間較短,相比打車服務行業和租車服務行業,行業成熟度有待提高,用戶滲透率仍然很低,擁有較大的市場潛力。艾瑞預計,隨著智能用車行業在國內各級城市的迅速擴張,及用戶使用習慣形成,用戶滲透率在整體出行用戶中將進一步增大。
典型企業案例研究
Uber 在國際市場的地位暫處領先位置,但在中國市場尚在發展探索期,擴張城市選擇上很謹慎,擴張速度緩慢。日前,Uber在上海推出UberX低價租車服務,開始在國內涉足中低端市場。易到用車方面,近幾年來擴張速度持續增長,除中國市場各城市加緊布局之外,已進入Uber的發源地美國市場,并計劃進一步擴張,在國際市場與Uber進行直接競爭。
從商業模式上來看,Uber和易到有一定差異:
1、在商務模式上,Uber在國內自己租賃車輛和自己招募司機,司機和車輛均有企業管理,采取自營模式;易到用車方面,租車企業入駐易到用車,用戶在平臺上選擇車型,起到連接汽車租賃企業和用戶的作用,實際是平臺形式。
2、在服務體驗上,用戶預訂過程中,Uber會使用基于算法的系統派單,用戶無需選擇車型或者司機。相比之下,易到會將所有接單車輛都一一呈現給用戶,用戶可以看到車型、服務星級、價格、甚至司機的樣子,然后自主做出選擇,增加信任感。
從目前看,在車輛規模、車型種類、服務類型方面,國內Uber距離易到用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不在一個量級,而由于Uber的定價策略問題,常規產品價格相比易到用車并無顯著優勢,殺進中國,能否撬動易到用車已占據絕對市場優勢的本土智能用車市場?
智能用車市場未來趨勢
艾瑞預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線上用車市場交易規模為2.9億元,同比增速高達225.3%,預計2016年交易規模將超過79.7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29.8%。
艾瑞預估,在未來行業內政策法規逐漸完善、用戶行為習慣養成、行業內技術發展成熟且市場內核心企業數量增長并大力推動的情況下,在線用車市場將保持連續三年的高速增長,預計2016年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近80億規模。
智能用車行業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上游資源的把控能力,而隨著市場進入者的加入,業內對資源的競爭會對各家企業帶來一定壓力。長期來看,智能用車企業服務類型的單一會使企業之間同質化嚴重,盈利模式單一,而擴充服務類型,會增加智能用車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以易到用車近期表現看,對于出行場景及旅游的擴展能很好的形成市場布局。
統計數據顯示,所有出行用戶中,僅有19.8%的用戶使用過智能用車服務;相比之下,使用過打車服務和租車服務的用戶滲透率更高,占比分別為51.4%和26.3%。
分析認為,目前來看,由于智能用車行業發展時間較短,相比打車服務行業和租車服務行業,行業成熟度有待提高,用戶滲透率仍然很低,擁有較大的市場潛力。艾瑞預計,隨著智能用車行業在國內各級城市的迅速擴張,及用戶使用習慣的養成,用戶滲透率在整體出行用戶中將進一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