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購物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用戶網購的習慣已經逐漸養成,且不同人群的網購行為也顯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在此背景下,iCTR于2014年4月進行了網絡購物行為的在線調查,本文將主要從網絡購物的終端使用場景、商品品類分布以及消費金額方面進行分析。
網購場景:終端特點決定終端使用的場景不同
iCTR中國網購行為調研數據顯示,用戶使用不同終端購物的場景有所不同。PC方面,由于PC不方便攜帶,所以用戶使用PC進行網購時,主要集中在家里、宿舍以及公司、單位等場所,85.2%的使用PC網購的用戶會在家里進行購物,集中度很高,受攜帶不便利和網絡的限制,用戶在戶外等場所使用PC購物的比例很低。
而手機方面,用戶通過手機進行購物時,除了家里、宿舍等住處外,手機購物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交通工具等移動場所和公園等戶外場所。與PC相比,用戶使用手機購物的場所分布相對分散。iCTR認為,隨著網速等基礎設施的改善,手機購物隨時隨地的便利性將會進一步顯現。
而平板電腦方面,由于其攜帶的便利性介于PC和手機之間,且有很多用戶的平板電腦只能通過Wifi聯網,基于這兩點因素,用戶使用平板進行網絡購物時,除了集中于住處外,與手機相比,更傾向于在咖啡廳、賓館等休閑場所,主要是因為,一方面這些地方有Wifi熱點的分布,另一方面平板電腦比手機的屏幕更大,可以更加詳細的看清楚商品介紹,仔細比較產品優劣勢,所以用戶更偏向于在空閑的時間使用。可見,基于不同終端的特點,網購用戶使用不同終端購物時的場景會有所不同。
網購品類:從標準化到多樣化、個性化
中國網購用戶通過不同終端進行購物時,基于不同終端及用戶群體的特點,其所購買的商品品類也會有相應的差別。具體如下:
第一,用戶使用PC購物時,其大部分商品品類的用戶滲透率要高于手機和平板。以服裝鞋帽類商品為例,雖然用戶不管使用什么終端進行購物,其都是網購的第一大品類。但是,該品類在PC網購用戶中的滲透率最高,達到了77.8%,遠遠高于其在手機、平板網購用戶中的滲透率;且其Top8商品品類的用戶滲透率均高于30%,而手機和平板用戶滲透率超過30%的品類只有4個和2個,可見PC依然是網絡購物的主力終端。
第二,用戶使用手機購物時,與PC相比,更傾向話費、Q幣充值,以及購買機票、酒店等虛擬產品,這類產品的特點在于比較標準化,只需成功支付即可享受服務,所以在手機攜帶及支付便利性的支持下,此類商品較適合通過手機進行購買。
第三,用戶使用平板購物時,在家居百貨、圖書音像等品類的用戶比例較高。這主要是因為,平板電腦用戶的層次相對較高。iCTR@四視同堂的調研數據顯示,平板電腦視頻用戶的學歷和個人月收入明顯高于手機視頻用戶,而同時使用手機和平板兩種終端的用戶學歷水平和個人月收入更高。由于平板電腦用戶的層次較高,而這類用戶也更加注重個人護理以及有更好的閱讀習慣,所以平板電腦網購用戶在化妝品及個人護理、圖書音響辦公類等商品的購買比例較高。
除此之外,在年齡分布上,平板電腦網購的用戶在兩個年齡段上比例較高。第一個年齡段是15—19歲,這部分主要是學生群體,所以圖書類商品購買會偏多一些;第二個年齡段是30—34歲,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步入結婚、買房、生孩子的階段,所以在家居、家裝以及母嬰用品方面的需求會高一些。
從品類的分布上也可以看到,用戶網購商品的品類非常的多樣化,除此之外,網購還可以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以PC購物和一線城市高、中、低收入人群為例,與中、低收入人群相比,一線城市的高收入人群在食品生鮮、珠寶首飾、機票酒店、汽車用品等品類方面具有優勢,而這些品類的商品屬于相對高端的商品,且這些品類的商品的滲透率與收入成正比;與中、高收入人群相比,一線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在網購品類的集中度很高,有68.9%的用戶購買過服裝、鞋帽、箱包類,但是在其品類商品的比例均低于40%,可見很多品類在低收入人群上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
可以看到,不同細分人群在品類購買方面有差異。除此之外,iCTR數據顯示,用戶選擇網絡購物的原因,除了便利性之外,“樣式豐富、挑選余地大”、“總能找到所需商品”、“實體店買不到、只有網上有”等也是用戶選擇網絡購物的主要原因。可見,網絡購物品類的豐富性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網絡購物商品的品類已經從最初的標準化走向了多樣化和個性化。
網購金額:高收入人群網購金額高,占個人月支出(不包括購房、購車支出)比例低
在消費金額方面, iCTR中國網購行為調查數據顯示,最近六個月,中國網購用戶的平均月網購消費金額為566.6元,占他們平均個人月支出(不包括購房、購車支出)(下同)的18.1%,而從細分人群來看,一線城市的高、中、低收入人群的網購消費金額有所不同,從絕對值來看,網購消費金額與用戶的收入水平成正比。但是從網購金額占個人月支出的比例來看,高收入人群的比例最低。這主要是因為,高收入人群的購買力強,除了線上的消費,其在線下的消費能力同樣很強。
在地區分布中,從月人均網購消費金額來看,華東、東北、華中三個地區位列三甲,網購用戶的人均網購消費金額均高于580元,且月網購金額占個人月支出的比例均高于所有網購用戶的整體水平。而西南、西北網購用戶的月人均網購金額均低于500元,但其比例確高于平均水平,可見這些地區的用戶網購習慣已經形成,但是受其消費能力影響,人均網購金額低。
基于以上的數據分析,iCTR建議,第一,終端方面,要根據終端使用的場景及終端特點進行調整。比如在編輯手機App里的商品內容時,受手機屏幕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商品介紹盡量的標準、清晰、簡潔,購物流程簡單化;而平板的商品內容可以更加仔細,多角度的介紹商品,便于用戶比較、選擇;第二,用戶拓展方面,針對于高收入用戶,可以在高端產品、奢侈品方面進行布局,繼續挖掘高收入人群的網購消費能力,同時要保證商品品質和服務質量。而對于低收入和西北西南等地區的用戶,由于這些用戶整體消費能力有限,所以其對價格的敏感度會更高,針對于這些用戶可以多做一些促銷或者推出性價比高的商品,提升其網購消費能力。更多廣告監測請繼續關注廣告網。
iCTR于2014年4月份基于自有Panel庫進行網絡購物行為的在線調研,面向全體網民(除港澳臺地區外,樣本覆蓋全國其他所有地區)。根據CNNIC報告,按照性別、年齡、地域三個維度進行配額抽樣,共回收5000有效樣本。本次調研的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網購前行為,主要包括不同終端的網購場景選擇、網購終端選擇、網購入口、電商廣告接觸等內容;
第二,網購行為,主要包括不同終端網站的選擇、購買的品類、頻次、金額、支付方式等內容;
第三,網購后行為,主要包括退換貨比例及原因、評論的比例及原因、分享的途徑、促銷方式、客戶維護方式等內容;
第四,滿意度研究,網購各因素的重要度及滿意度研究,包括重點電商企業的表現;
第五,特殊人群分析,如商務人士、高端女性、母嬰樣本、一二線城市等不同用戶的網購行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