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場調研公司顯示共享經濟的發展,是資本寒冬下的一個特例。隨著以滴滴為首的一大批企業在共享經濟領域的成功,中國的共享單車市場在2016年也爆發出了強勁的生命力。2016年4月22日,摩拜單車在上海正式推出,標志著共享單車行業誕生。隨后短短一年時間,市面上就先后出現了幾十家共享單車企業,而且還不斷有新的入局者,累計吸引了數十億風投資金。
速途研究院通過對共享單車市場發展相關數據的收集與統計,并配合數據調研結果,分析2017年第一季度國內共享單車市場的發展態勢
共享單車潛力巨大,全年市場規模逼近25億
我國的公共自行車市場已經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2007-2010年,政府主導將興起于國外的公共單車模式引進至國內,在各主要城市進行投放,均為有樁單車;2010-2014年為第二階段,這一時段主攻單車市場的企業開始出現,例如國內老牌的公共自行車運營商永安,但單車仍以有樁為主。
2014年至今為第三階段,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摩拜單車2015年正式成立,同年開始試運營;并于2016年4月在上海投放單車,標志著“共享單車”這一新興事物的橫空出世。在摩拜的帶動下,最初局限于北大內部的OFO于2016年底走出校園,開始向多個城市積極擴張。此外,酷騎、哈羅、小藍等共享單車品牌也相繼創立。國內公共自行車市場逐漸形成了有樁與無樁兩種服務形式并存的格局。
速途研究院統計了無樁共享單車誕生至今的市場規模,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規模達到8.3億元人民幣,而這一數字在2017年或將增長至24.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96%;到2019年,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00億元。
共享單車用戶的規模方面,2016年共享單車用戶激增至1886.4萬人,預計2017年,我國的共享單車用戶規模將逼近5000萬。而到了2018年,我國共享單車的用戶規模或將突破一億,到了2019年將會增長至2億。
值得注意的是,摩拜單車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城市市場作為發力點;而OFO一開始局限于北大校園、專注于校園市場,2016年底開始走向社會。
其中,摩拜單車以5719萬次的累計下載量奪冠;第二名OFO累計下載量為3303.5萬次,與第一名差距較大;而之后的永安行、酷騎單車、小藍單車、哈羅單車等,都以近似同樣的差距落后于前一名。
共享單車的投放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用戶的使用感受,在用戶有用車需求時,需要耗費多大的時間成本去尋找車輛,會直接左右用戶對服務廠商的選擇。因此,各大共享單車企業都在加速布局,不斷擴大車輛投放規模,以博取用戶。
根據各大共享單車平臺公布的數據,摩拜單車目前在市場上投放了超過365萬輛智能共享單車,單日產能超過10萬輛,占全球自行車產能的45%。其中,北上廣深蓉等五大城市的投放量均超過20萬輛,北京超過30萬輛,覆蓋密度行業居首。
另一方面,OFO投放了250萬輛,永安行和哈羅單車分別投放了80、70萬輛,酷騎單車投放了10萬輛,小藍1.1萬輛,由你5000輛。可見,摩拜和OFO兩家依然占據著市場的主動權。
調查數據顯示,截至4月15日,摩拜覆蓋城市為52個,城市數量行業第一;計劃今年覆蓋全球100個城市。OFO緊隨其后,為 46個城市。而其他企業的覆蓋城市則相對較少,分別是酷騎30城、哈羅16城等。
根據廣州市場調研公司數據顯示,摩拜單車日均訂單量超2000萬單。OFO日均訂單量為1000萬。此外,哈羅單車日均訂單320萬,小藍單車日均訂單100萬,與第一名的差距頗為明顯
基于日均訂單量、用戶規模、交易規模、車輛規模和地域規模等多方面的數據,速途研究院綜合得出各家市場份額狀況。數據顯示,共享單車行業內,摩拜單車的市場份額達到56.56%,OFO位列第二為29.77%,永安行、由你單車等其他企業則瓜分了剩下13.67%的市場。
主流共享單車企業媒體關注度對比
對比各個品牌的媒體關注度,通過對比截止到4月20日的百度指數和微信指數兩個數據來綜合考量。百度指數能夠反映PC端網民的關注度,而微信指數則可呈現移動端網民的關注所在。
廣州市場調研公司數據顯示,摩拜單車的百度指數為42862,微信指數為745萬,排在首位;第二位是OFO,百度指數和微信指數均不足摩拜的一半。永安行、酷騎、小藍、哈羅、由你等單車的百度指數和微信指數均不算太高。
針對用戶對共享單車的品牌認知度和好感度兩個維度,速途研究院在全社會范圍內,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獲取調查結果。
數據顯示,在5001名受訪者中,知道摩拜單車的占到了24.3%,將近1/4,OFO認知度為19.4%,不足1/5。酷騎、小藍、哈羅、由你等單車品牌的認知度均不足5%,最高的也僅2.9%。
用戶對于共享單車的好感度方面,摩拜單車再度領先。從用戶的反饋來看,OFO極高的損毀率和復雜的機械式密碼鎖是其屢遭詬病的癥結所在。此外,近日發生的兒童騎OFO不幸被卡車碾壓致死的惡性事故也影響了OFO在用戶心中的好感度。市場上共享單車的廠商甚多,有些受到資本青睞,有些獲得了用戶的追捧,亦有廠商在邊緣垂死掙扎。從上述報告來看,可以預見,共享單車的市場可能也會延續共享出行的邏輯方式,千帆競逐之下共享單車或將走向強強聯合。對于行業而言,市場會通過各平臺的調整,朝著更有益、合理、規范的方向發展,共享單車平臺需通過不斷優化用戶體驗的方式爭取用戶關注,整個行業將進入到一種良性發展的狀態中,而用戶無疑將成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