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支付寶和微信的刺激和帶動下,2016 年中國電子支付市場規模達到 2.9 萬億美元,在過去 4 年中增長了 20 倍。數據還顯示,基于現有平臺和網路的電子支付方式,不僅讓人們充分享受更廣泛的電子金融服務,更擴大了中國乃至周邊國家的普惠金融,帶來更多經濟發展機會。
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在過兩三年有快速增長
這份題為《社交網絡、電子商務以及中國數字支付生態系統的發展對其它國家意味著什么?》該報告指出,支付方式從現金到電子支付的轉變,能幫助更多人及國家減少貧困,并推動包容性增長。全球研究所報告也指出,到 2025 年,支付方式的轉變會使發展中國家的 GDP 增長 6%,增加 3.7 萬億美元和 9,500 萬個就業機會。
報告顯示,將支付成為微信的功能之一,使微信在原本由支付寶主導的流動支付市場中,增加市占。
該報告的主要結論有:
借助于電子支付,更多人有機會儲蓄并參與投資
阿里巴巴余額寶等平臺讓低收入群體也能方便購買各種金融產品,促使消費者將賬戶中的余額用來投資,從而實現逐步積累、長期儲蓄。從 2013 年到 2016 年,余額寶不斷發展,目前管理著 1,170 億美元,為超過 1.52 億客戶提供服務。
電子服務有助于小企業更輕松地獲得資金支持
截至 2016 年 9 月,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向超過 411 萬小微企業和創業企業共發放貸款 7,400 億人民幣(約 1,073 億美元)。
使低收入群體可以享受之前無法享受的金融服務
移動支付平臺所生成的大數據有助于建立信用評分歷史記錄,使消費者特別是那些之前無法享受金融服務的低收入群體更方便地獲得信貸服務。例如,芝麻信用通過審查用戶的信用記錄、財務行為、履行合同的能力、身份以及社交網路提供了另一種信用評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