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私營企業發展前景樂觀
隨著市委、市政府號召大搞民營經濟以及各項有利于私營經濟發展政策的實施,使私營企業深受鼓舞,對今后的發展前途充滿信心。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對企業未來發展前景表示出比較樂觀的態度。12.5%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發展前景相當樂觀,45%認為樂觀。認為樂觀的企業比例占57.5個百分點。
三.私營企業發展后勁較足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國有集體經濟改革的深化,私營經濟面臨新的競爭和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投資意愿普遍較高,62.5%企業表示繼續擴大投資,25%的企業表示不變,只有10%的企業表示不追加投資,2.5%的企業表示要減少投資。在擴大投資的企業中有 52.5%的企業投資用于擴大原有生產規模,22.5%投資新項目,15%進行技術改造。
發 展 環 境
一.經營硬環境基本滿足需要
下大力氣改善經營硬環境是改善本地區經營環境的一項宏大系統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包括在硬件環境之中,它為私營經濟提供基本生存條件。問卷調查顯示,75%私營企業對本地區的基礎設施、資源、能源等硬件環境表示比較滿意。其中對水、電、交通運輸能力及便利性的比較滿意度均達到或超過85%。良好的發展環境,對招商引資很重要,對發展私營經濟更重要、更迫切。
二.經營軟環境基本被認可
經營軟環境是政策,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及政府部門服務水平等,它對私營經濟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調查結果顯示,私營企業對企業經營軟環境基本認可,比較滿意度達70%。但私營企業也提出了若干看法,好的方面:對本地政府部門的服務態度及辦事效率比較滿意;國家對私營企業政策連續性表示放心;不足的方面:對亂收費、亂攤牌、亂罰款現象有意見;審批投資項目手續要多簡化些;對優惠政策的落實程度表示關注;經營環境仍需改善;企業運營資金仍然緊張;融資環境需要更加完善些;對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競爭壓力表示擔憂;企業競爭力仍待提高、活力有待加強;市場開拓力度仍顯不足;對政府加強稅收征管、公平稅負提出補充意見;對法制建設及完善程度要求加深力度。
三.私營企業老總對經營環境的總體評價
“私營企業老總目前對私營企業經營環境的總體評價”按照評價高低程度排序如下: 私營企業老總對經營環境的總體評價 序號 評價項目 比重 1 政治環境 92.5 2 企業合法權益保障程度 87.5 3 政府部門為私營企業提供服務情況 77.5 4 社會對私營企業的認識 67.5 5 經濟或技術糾紛及時解決 65.0 6 企業間公平競爭 55.0 7 市場競爭秩序 55.0 來自私營企業主的呼聲
一.營造良好的~環境
近幾年來,我市把發展私營經濟作為調整所有制結構,強市富民的戰略來抓,私營經濟迅速發展。但是,社會對私營企業還有偏見,長期以來受公有制的觀念影響,人們習慣以公有、私有標準衡量企業的好與差。我們本次走訪調查了多家私營企業主,從座談情況看,私營主們一致呼吁,要解決社會對私營企業的認識問題,通過報刊、電視、電臺等~媒體,加強對私營企業的宣傳,提高私營企業及企業家的聲譽和社會地位,在社會營造從事私營經濟光榮的氛圍。他們認為通過合法經營、照章納稅,為發展社會生產力做貢獻,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及認可。
二.優化寬松的政策環境
幾年來,我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私營經濟發展,把本項工作作為經濟工作重點,圍繞著優化環境、放寬政策、改善服務等方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是一些政策實施在下面執行中要么走樣,要么難以落到實處,私營企業老總們對此意見較大,他們呼吁有關領導部門在執行落實政策上充分體現公平、公證、公開的原則。象對待其他經濟成份的企業一樣對待私營企業,切實做到政策平等,貸款平等,稅收平等,開放對外貿易平等,社會待遇平等。同時還提出多向粵、江、浙一帶的先進省份學習,“建議降低稅負,出臺新的利好政策,按私營企業納稅的高低追還一定比例的養老保險”;“要多為市場經濟主體企業著想,多給企業一些發展空間。政策多扶持,多傾斜”。還有提出“個別外資企業打游擊,鉆國家減免稅收政策的空子,企業減免稅期限一到,馬上換個地方,另選廠址,重開門戶,再次享受減免稅待遇,這是不合法的,政府在這方面管理力度不夠,大家有意見,私營企業與其他的企業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競相發展”。
政策是私營經濟的生命線,隨著市場競爭力度加劇,私營經濟發展將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采取措施,為私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改善私營企業的融資環境
資金是促進企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大中型企業的融資狀況得到改善,但是私營企業的融資環境依然緊張。資金已成為當今制約私營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私營企業管理者反映“由于各國有及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對私營企業存在不合理的偏見,使得私營企業正常的貸款行為變得異常困難。不用說信用貸款,連足額抵押貸款的復雜手續都讓人望而卻步。至于募股融資,私營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都不如國有企業。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一視同仁,都作為‘自己人’看待”。
另者反映,“私營企業在起步發展時期,由于投資、信貸還缺乏相應的社會誠信認可,雖然擁有好的產品和市場,由于資金短缺,這一階段最艱難,只能靠自己籌措,三年五載談發展壯大很難。影響了私營企業發展的進程,我們認為政府在私營企業發展前期給予更多的支持。例如信貸、投資支持。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如土地、廠房、稅負方面優惠”。
融資難、擔保難成為制約私營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所以建議金融機構在融資、結算等方面給私營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貸款審批上應與國有平等對待;在貸款擔保上采取適當辦法,維護借貸雙方的合法權益;政府要實行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這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四.創造優越的服務環境
加快私營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服務環境。地方政府首先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對私營企業指導不指揮、參考不參與、支持不干預、服務不索取。調查結果顯示,一些管理部門和服務單位辦事拖拉,效率低下,有歧視現象。私營企業管理者反映“社會負擔過重;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低、環節多,相對降低了企業效率”;“除了收稅,別的事無人管”;“思想還不夠開放,政府的官本位思想還很嚴重,希望政府多辦些實事,減少企業不必要的負擔,讓企業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下搞好生產”。
總而言之,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多傾聽私營企業家的呼聲,關心他們的疾苦,支持他們的工作,使他們干得舒心、順心、放心。通過私營企業的發展,促進全市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