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藥妝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推廣問題
綜觀藥妝產品目前在全國市場的市場表現,其市場教育和推廣成果良莠不齊、乏善可陳,牽強的、虛頭八腦的概念漫天飛舞;許多藥妝生產企業錯把產品的特點當作賣點,往往憑借以前做藥品或一般化妝品的經驗,一拍后腦勺就殺人市場,完全是盲人摸象,以致在市場培育過程中的教育消費和市場投入力度明顯不夠,還有最為關鍵的是來自于自身的系統內部,諸如市場秩序和區域市場經銷商管理的問題,由于部分區域市場經銷商的實力和資源有限,市場專銷權多方易手,造成境況每日愈下,相當部分的區域市場急劇萎縮。
(二)產品缺陷問題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藥妝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示,市場上特別是一些美容業專業店使用的是“三無”化妝品、美容美體設施就是最最突出的,他們購進的是低價來路不明的所謂的藥妝品,這些化妝品表面上包裝精美,色澤鮮艷,芳香宜人,但實際上都是劣質產品,如若使用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更有甚者,“三無”洋品牌大行其道,出售的藥妝品外包裝精美,多數沒有注明中文,都是洋文,有的只貼著一個不干膠紙制成的中文標簽,上面印著外國生產商的名稱和代理商的名稱;還有一些“水貨”藥妝品,逃過了層層質量和衛生檢驗的“水貨”,沒有任何質量保證;甚至常有國外過期變質的藥妝品走私進來,高價出售,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健康。
對產品的療效作吹噓,存在大量的虛假、夸大宣傳的情況也是十分普遍,如:三天美白、七天祛斑、深層補水、細胞活化、膠原修復、舒緩敏感、瓷皙亮白、緊致嫩透、舒心活絡、芳香美體SPA等等,使得一些消費者對天花亂墜的專用名詞深信不疑,但是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
藥妝品具備比較顯著的特性,它與所使用的活性配料和這些配料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在品牌的整體營銷中的效果密切相關,尤其對于護膚品市場來說,一般的化妝品要么是無法解決,要么干脆就不能使用。藥妝品卻會幫助解決,比如,皮膚特別脆弱、敏感的,用帶有香料、色素的化妝品就會過敏;皮膚特別干燥的,一到冬天就干到褪皮,一般化妝品的保濕度已經滿足不了了;皮膚上有明顯斑痕的,因為美白產品和祛斑產品其實是不一樣的,祛斑產品在生產銷售時,需要申請特殊的批號。
雖然藥妝在國際上很流行,在一些大城市也有趨熱表現,但國內藥用護膚品的消費水平跟國外仍存在很大差距。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里,人們有了皮膚困擾不再盲目地去商店買各種化妝品來試,而是由皮膚科醫生開出處方,提供針對性的護膚建議:從清潔產品、藥或輔助治療產品到跟隨產品,包括防曬、眼霜等等。這些能贏得醫生信任的醫藥化妝品,也簡稱“藥妝品”,必須完全配方公開,所有有效成分及安全性須經醫學文獻和皮膚科臨床測試證明,且不含經公認的致敏源。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人們對在藥房里購買功能性護膚品和個人護理用品早已習以為常。
(三)品牌定位問題
目前大多數的藥妝店沒有什么品牌定位,即使有品牌人群定位的也是非常狹窄。藥妝店要大力發展,必須對周圍的目標人群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將市場摸透、摸細,用產品特別的功能、功能趨向性、特別的特征、顯相的表征等等與眾多的化妝品零售商形成品牌區隔開來
目前國內大眾還沒有養成到藥店購買化妝品的習慣,而我國的全球品牌網藥店還在業態轉型過程中,營銷能力還相當薄弱,相關商品品類和品種數不夠豐富,賣場陳列企劃也比較簡單;沒有對功能進行整合來應對顧客的煩惱需求。因此,藥妝店不能坐等人們的習慣養成,需要經營者集思廣益,運用多種營銷手法,走出去、請進來,用功效來打動一部分消費者是比較實際的經營理念。
二、中國藥妝行業發展對策分析
(一)注重顧客需求
從顧客需求出發,或許會成為藥店經營藥妝的最佳突破點。可以打破傳統藥妝產品按品牌來分類形成專柜的模式,而是對其功能進行分類歸納,例如分為美白、保濕、控油等功能組,這個功能組下面還可以按照品牌、價格、膚質、年齡進行細分,這其實就需要我們去了解目標顧客的決策樹。按照顧客的需求和實際情況(是需要美白,還是控油,或是保濕,然后結合顧客年齡、膚質、經濟情況等),推薦合適價位和品牌的藥妝,成功率應該是非常高的。
(二)著力市場培養
市場培養。當然,國內許多的消費者都不太習慣在藥店購買化妝品,這就決定了國內藥妝店的經營還需要經歷一段較長的培育期。而消費者教育必須是上下游供應鏈共同努力,單靠藥店一方面是無法完成的。比如薇姿宣傳時“薇姿,健康肌膚的源泉”,“只在藥房銷售”,“低過敏不生粉刺配方”,“通過敏感皮膚測試”,“按照歐洲制藥原則生產”,“有效性經過皮膚學專家驗證”等給消費者營造了“專業、專家”的固有形象。因此這就需要更多的本土、外資藥妝企業和藥妝店拿出足夠資源進行持續的消費者教育。而只有消費者習慣在藥店購買功能性化妝品后,藥妝店的春天也就為時不遠了。
(三)提供專業服務
人才培養和專業服務。國內的藥妝店目前比較缺的就是懂藥妝性能和皮膚美容的執業藥師以及懂藥品的美容師,能為消費者提供“親民、專業、周到”的服務,也能為消費者提供較為可信的咨詢信息。這些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團隊組合就能很好地解決顧客敏感肌膚問題。比如經過皮膚檢測我們發現顧客有過敏體質,就可以在使用藥妝時推薦顧客服用葡萄籽等治療脫敏的保健品。這樣,就可以關聯銷售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體驗性器械及特殊的母嬰用品了,形成以藥補妝、藥妝互推的銷售氛圍。
(四)渠道和開發推廣
產品渠道和開發推廣。做藥妝不僅僅是改個店招、增加些化妝品、設個專柜那么簡單,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括定位、采購、宣傳等方面。以臺灣藥妝店第一品牌康是美為例,其藥品占40%、化妝品占35%、居家用品占25%。除了提供大量化妝品品類選擇外,康是美其實提供的是一種美容護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其店內還有大量的美容信息、美容追蹤等服務,此外還有專業雜志為消費者提供最新的時裝、美容、護膚、健康的資訊。同時,藥妝店的店員都是醫藥專業出身,不僅掌握藥理知識,還接受過美容知識的專項培訓。在硬件方面,康是美采用了第二代藥妝業專用POS系統,除提供總部與店鋪門市終端機各商品類別、單品、時段、客層等銷售情報分析與天氣預測外,更包含單店單品庫存管理,以及強大的顧客關系管理系統,憑借著強大的會員資料庫與銷售情報的交叉運用,提供廠商與消費者準確的信息與服務。
有專家認為藥妝傳播應多方位(事件營銷、親情營銷等)、多途徑(平面媒體、廣播電視媒體、網絡媒體、手機等新興媒體)、多層次(公眾資源的支持和投入等)地展開教育消費和市場引導工作,將科學專業護膚和安全養護的理念占據目標顧客和潛在顧客的心智空間。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藥妝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示,經過國內藥妝生產商和零售商厘清思路、整個供應鏈的不斷完善以及消費者的日趨理性和成熟,“藥妝”一定不在是個令人糾結的詞,而是令人舒心和愉悅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