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雅昌藝術市場監(jiān)測中心(AMMA)推出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 2016秋》日前正式發(fā)布。據雅昌藝術市場監(jiān)測中心(AMMA)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16年12月31日,2016年秋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總成交額為265億元人民幣,同比去年秋拍上升了2.97%。在上拍量、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的前提下,成交額反而有所上升,報告中指出2016年秋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表現體現出“回暖”跡象。
報告顯示,2016 年秋拍中國藝術品市場總體呈現穩(wěn)中有升的局面。在經歷過前幾年的不斷調整之后,藏家、市場和拍行等行業(yè)參與方都對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有一個清晰并理智的認識,市場去除泡沫化初顯成效;投機資金相繼撤離,藏家對于拍品本身價值關注度提高;拍行努力貫徹“減量增質”策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6 年中國藝術品秋拍市場呈現出了久違的“回暖”跡象。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中國書畫部總經理郭彤表示,“2016年秋拍的亮點,一是價格上限明顯突破,市場對特定作家,特定作品的認識突破了既定的格局,在認知判斷和出價上有新的貢獻。雖然國內整個經濟環(huán)境的大背景依然晦暗不明,但仍然能感受到藝術市場相對前幾年更加明確和肯定的回暖信號。同時高素質新買家數量增多,出手不凡,很好的顯現了市場正積極有序在推進的信號。”
2016年秋拍,中國書畫、瓷雜、油畫及現當代藝術三大板塊總成交額為250.55億元,同比去年秋拍上漲了4.4%。古代書畫板塊熱度持續(xù),由于其稀缺性和精彩度而備受矚目。宋元精品引領古代書畫市場,表現依舊強勁。
地域方面,京津地區(qū)作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高度繁榮地區(qū),其每一季的表現足可以影響整個市場走向。長三角地區(qū)近幾年努力發(fā)展中國藝術品拍賣,成長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長三角地區(qū)現在所呈現出的狀態(tài)是高成交量,低成交額,這一狀態(tài)與早期的京津地區(qū)類似。雅昌藝術市場監(jiān)測中心(AMMA)認為,長三角地區(qū)如能依托強大的賣家資源,在拍品精品率方面肯下一番苦功,將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必將形成京津、長三角、香港及海外地區(qū)“三分天下”的局面。
雅昌藝術市場監(jiān)測中心(AMMA)通過從2016 年秋拍的作品中篩選出的241 對具有重復交易記錄的樣本數據,分析發(fā)現在三大主流板塊中,瓷雜板塊的去除通貨膨脹后的平均年復收益率最高,瓷雜板塊44 個樣本數據中有26 件投資成功的案例,投資成功率為59.09%,介于投資成功率分別為53.61%及64.52% 的書畫板塊和現當代藝術板塊之間。其中,書畫板塊中最高收益的作品是李苦禪的《鵪鶉》,2010年5月以11.2 萬元的價格購入,2016 年12 月以263.44 萬元的價格賣出;瓷雜板塊中最高收益的作品是唐的“海獸葡萄紋鏡”,2010 年6 月以4.48 萬元的價格購自中國嘉德,2016 年11 月在奧斯汀以346.1 萬元的價格賣出。
2016年秋拍,各家拍賣公司深入貫徹“減量增質”原則,著重征集那些從未露面的、沉淀在各個藏家手中的精品,而不是反復交易的行家貨,這個過程就需要拍賣行不斷加大征集力度,縱向發(fā)掘征集深度。同時,7件億元拍品誕生讓市場各方信心均有所增強。以企業(yè)收藏和年輕藏家為首的新藏家群體紛紛介入市場,這讓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增加了新鮮的血液和充足的新增資金。雅昌藝術市場監(jiān)測中心(AMMA)認為,2016年秋拍呈現了市場日后發(fā)展的一個方向:一個健康、良性并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