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調查報告“釋疑”信貸數據:貸款需求連續兩個季度下降
昨日(9月18日),央行發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為55.7%,較上季下降1個百分點,這也是該指數連續第二個季度下降。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注意到,8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企業信貸仍弱,非居民中長貸減少80億元,同比少增1297億元。
“總體來看,企業貸款依然疲弱,主要是因為8月地方債發行飆升至8000億元以上,債務置換對信貸沖擊較大,而經濟低迷、融資需求弱對企業信貸也有拖累。”海通證券(600837,股吧)首席宏觀債券研究員姜超表示。
恒豐銀行研究院中心負責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高級研究員蔡浩則分析指出,這是有一定的季節性因素的,近三年來,每年三季度指數均環比低于二季度指數,這也與上半年貸款投放較多,下半年有所控制相關。
三季度貸款總體需求指數下降
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我國的貸款總體需求也在下滑。
9月18日,央行發布的上述報告顯示,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為55.7%,較上季下降1個百分點。
具體而言,分行業看,制造業貸款需求指數為46.8%,較上季下降1.2個百分點;非制造業貸款需求指數為55.1%,與上季持平。分規模看,大型企業貸款需求指數為51.4%,較上季提0.1百分點;中型和小微型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分別為52%和55.8%,較上季分別下降0.9個和1.4個百分點。
“三季度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環比雖然略有下降,但是與二季度環比高達6個百分點的降幅相比,大幅收窄。貸款總體需求指數是有一定的季節性因素的,近三年來,每年三季度指數均環比低于二季度指數,這也與上半年貸款投放較多,下半年有所控制相關。“蔡浩分析指出。
他還進一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另從歷史數據來看,貸款需求制造業指數與貸款需求指數高度相關,環比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具體到8月來看,新增貸款中,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減少80億元。
“8月企業新增貸款僅1209億元,較7月(-26億元)有所回升,但扣除票據融資后,短期(-1172億元)和中長期(-80億元)貸款均為負增長。這既與8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8394億元)大增有關,又表明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和‘去產能、去杠桿’背景下,企業投資意愿和融資需求依然偏弱。”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李艷表示。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也分析認為,企業貸款增幅非常微弱,企業中長期貸款還在下降。企業中長期貸款下降一般被理解為企業對未來信心不足,但也存在企業前期融資過多、現金堆積、票據和發債融資改善等因素。
華創債券的報告亦表示,這反映了企業融資需求低迷。但考慮到8月地方置換債發行量大幅度增加替代貸款,加之信用債市場火爆,企業發行債券規模有所增加。因此,認為企業的融資渠道相較7月改善概率更大。
房貸仍占新增貸款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8月全國人民幣貸款增加額達9487億元,同比多增1391億元。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755億元,其中,以住房按揭貸款為主的中長期貸款增加5286億元,占8月份新增貸款的一半以上。
“新增居民中長貸規模達到新增貸款總量的56%,貢獻最大,顯示出地產火熱、房貸高增。”姜超分析指出。
他還進一步表示,但4月份以來,地產銷售額增速已經開始大幅回落,7月、8月雖小幅反彈但難改長期下行趨勢,而且當前中國居民購房邊際杠桿率已接近美國金融危機期間的峰值水平,所以居民房貸高增長的狀態難以長期持續
華創債券的報告則分析指出,從宏觀經濟而言,這個現象可能并不算特別好的消息,反映了資金大部分進入了房地產市場而并非其他實體經濟領域。但對于銀行而言可能是件好事,因為按揭貸款由于還款來源來自于居民本身,這與居民融資目的,即房地產市場的好壞并無本質關系。
此外,姜超強調,要警惕地產泡沫。8月經濟供需兩旺,但這種穩定建立在地產銷量反彈,基建投資發力的基礎上。8月居民房貸依然高達5286億元,占當月7969億元實體經濟貸款的比例約2/3。另外,8月政府收入下降、支出高增,且地方債發行已經接近年內上限,積極財政政策也面臨嚴峻考驗。9月以來地產銷量和發電耗煤增速均現回落,且去產能仍將持續,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