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北京——2014年愛德曼信任度調查中國報告顯示,企業的信任度達到2008年以來的歷史高點。報告同時發現,87%的受訪者認為政府不應該獨自制定法律法規,并認為企業應該在法規探討和制定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絕大多數(88%)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該在制定能源和食品行業法規時有更多參與。
愛德曼(中國)集團首席執行官曹剛指出,“全球的信任度格局自2009年以來發生了意義深遠的變化。從2009年企業需要與政府合作以重建信任,到今天企業被信任引導變革。”他補充到,“人們相信企業擁有跨越國界的創新能力和凝聚力,信任帶來期待,也給企業帶來責任。因此CEO必須成為首席互動參與官,就與他們業務相關的經濟、社會、政治和環境等議題教育公眾。”
調查顯示,公眾希望在食品飲料(84%)、能源行業(52%)增加監管。從全球數據來看,66%的德國受訪者表示希望在金融服務業、73%的英國受訪者希望在能源行業增加監管。
信任度調查報告發現行業類別、企業類型、CEO信任度和企業總部所在地是四個影響企業信任的元素。在中國、科技(93%)和消費電子生產商(89%)是最受信任的兩個行業,而娛樂業是最不受信任的行業(74%)。
在全球范圍內,家族企業(71%)和中小型企業(68%)的信任度高于大型企業(61%),但在亞太地區最受信任的企業類型是上市公司(74%),高于家族企業的62%,中小型企業的65%。中國情況與亞太地區保持一致,大型企業的信任度達86%,上市企業的信任度為84%,遠超過家族企業(69%)。
在中國,公眾對CEO的信任度相對穩定(57%),在最受信任的發言人信任度排名中位列第五,“和你一樣的人”(71%),技術人員(70%),非贏利機構代表(68%),專家學者(59%)均在CEO之上。CEO可以通過清晰透明的溝通(88%)、在困難時刻始終處在最前沿核心位置(87%)以及和員工的定期溝通(84%)幫助建立自身和企業的信任度。
愛德曼北亞區首席執行官鮑勃·格羅夫(Bob Grove)說:“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每個目標市場組成信任的獨特因素及重要性,否則有可能面臨失敗。舉例來說,在德國,優待員工這一因素的重要程度就較中國市場高!
總部設在中國的企業與總部設在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持續面臨信任逆差,在全球范圍內,受訪者對企業總部在德國的信任度最高(80%),瑞典(79%)和瑞士(79%)次之,這些國家都被認為有著嚴格的保持環境、員工和社區的政策。
清華大學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所所長范紅教授認為:“企業的信任度是企業存在與發展最牢固的基石。信任度的建立需要企業從內至外都體現出社會使命感。在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市場的時代,信任度的建立是中國企業最為重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軟實力的體現!
缺乏信任造成不良后果,根據2013年新興市場信任度調查發布顯示,僅有三分之一的發達國家的受訪者希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收購本國企業”(34%)、“購買本國企業的小部分股份”(36%)、“在本國設立大型分支機構或辦公室”(38%)。2014的信任度調查報告同樣顯示在對待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的態度上,本國受訪者與海外公眾有較大不同,中國受訪者對本國企業的信任度為76%,而全球范圍內對中國企業的信任度為36%,美國受訪者對中國企業的信任度僅為21%。
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開發創新產品和企業盈利對提升信任度并不具有長久性,曾被認為重要的企業的運營因素,包括財務表現,被視為最“理想”的工作場所的重要性從2008年的76%降到2014年的36%;訁⑴c和誠信現在處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善待員工(59%)、傾聽顧客反饋(59%)以及展示出有道德和透明經營(56%)。今年的信任度調查表明特定的行為,如產品質量控制(86%)保護消費者數據(85%)以及尊重員工權益(85%)會幫助提高企業的信任度。
2014年信任度調查報告中的其它重要發現還包括:
- 全球范圍內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下降5個百分點到2010年的水平(52%),約80%的受訪國家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低于往年。中國在線搜索引擎的信任度(85%)首次超過傳統媒體(84%)成為最受信任的信息來源。社交媒體的信任度為78%,自有媒體的信任度為69%。
- 非贏利機構仍是全球范圍內最受信任的機構(64%),在中國的信任度為84%。在受訪的27個國家中,有23個國家的非贏利機構信任度超過50%,在20個國家是最受信任的機構,在20個國家信任度高于企業。
- 全球來講,當探討相關話題時包括:互動參與(50%)、誠信(37%)、產品與服務(32%)、運營(34%)企業員工是最受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