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確目標和目的
實際上,明確一份問卷的調研目標和目的,并不是調研的第一步。我們的第一步起始于初次和需求發起方的溝通。 這個過程中,甚至可以對需求發起方做一次訪談,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如下內容:
多和需求發起方溝通,可以幫助研究者解決幾個問題:
首先,確定該項目確實適合采用問卷的方式搜集數據。有時產品設計者希望得到大樣本的數據,于是會提出,我們來做個問卷吧。比如:在沒有已成型的想法之前, 我們需要尋找新的需求點,從用戶的日常中發掘需求,就并不適合采用問卷的方式,因為我們并不明確要從用戶那里知道什么。又比如,我們希望了解大學生的手機 使用習慣,這時問卷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方式,使用習慣、經歷都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回憶所帶來的誤差在大樣本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一定的統計手段減小。
其次,需要反復溝通確認產品設計者的真實意圖和對產品的想法。例如,有時產品設計者會希望了解“又多又全”的信息,這會造成問卷的內容過于龐雜(填答率過 低),問題邏輯不流暢(填答過程中不順暢),焦點不集中(問題廣泛而淺顯,分析結果時得不到有效的信息)等問題。研究者通常會秉持“一個項目解決一個主要 問題”的觀點。比如我們要調查“對xx桌面產品的滿意度”,一般就不會再涉及“大學生交友態度的調查”的問題。
最后,研究者將把與產品設計者的討論出的想法和意圖條理化、具體化、可操作化,這就是接下來要說的問卷本體的制作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時調研項目由研究者自主發起,但捫心自問,梳理思路和邏輯的過程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2、邏輯通順,結構清晰
明確了目的以后,研究者會列出與研究主題有關的大綱,例如:“大學生短視頻app使用行為的調查”的問卷整體循著這樣的脈絡:
除導語外,第一部分通常設置一些較為淺顯的基本資料,比如性別,年級,工作與否等等。或者是用于篩選填答對象的問題,比如我們需要調查短視頻App的使用 者,但僅僅通過人人網用戶數據是無法篩選出哪些人有過使用短視頻App的經歷,因此問卷的開頭會通過一個或幾個簡單的問題,篩選出我們需要的人群,不符合 條件的人群會提前結束問卷。
有了基本的邏輯脈絡,再將每一部分細化:
(問卷流程圖局部,因篇幅問題以及后半部分涉及到產品設計者的構思,故省略)
如上圖所示的流程圖,每一條語句代表了至少一個問題。接下來就是將這些語句轉化為,用戶可接受的文字表達方式:
3、從框架到細節
搞定邏輯和大綱以后,就需要打磨問卷的細節之處,這些細節之處包括:指導語的表達,如何提問,選項的設計,填答者體驗,信效度等。此外,還需要參考一些周邊情況,來設計問卷:如何便于數據分析,如何更適應在線問卷系統的錄入等等。
指導語
簡單清晰的表達出調查的發起方的身份,調查的內容和目的,以及填答規則,獎項設置,對填答者表示感謝即可。(但實際上大部分填答者不會仔細閱讀這個部分,因 此對填寫問卷影響特別大的規則盡量在題干附近做出描述。比如題目中1-5題為單選,6-10題為多選,這樣的規則更適合在每道題題干后做出提示。)
題型的選擇
單選和多選題是最常見的題型,此外還有填空題,開放式問答題,矩陣題,排序題,打分題,判斷題等等。
單選題:適用于詢問大部分客觀狀態和主觀體驗。如頻次,喜好程度,年齡段,學歷,收入段,感受,態度等等。比如“你現在幾年級?”“你的收入在哪個區間?”“你使用微博的頻次?”“你對個人主頁的感受?(非常喜歡/比較喜歡/中立/比較不喜歡/非常不喜歡)”等等。
多選題:適用于提問經歷,如“使用過哪些短視頻App?”“你卸載客戶端的理由有?”“你聽說過以下哪些品牌?”。有需要的時候,多選題往往也可以轉化為單選題,如“使用最多的短視頻App是?”“卸載客戶端最主要的理由是App”“你印象最深刻的品牌是?”。
填空題: 填空題往往能夠讓我們獲得更精確的答案(數據越精確,越能使用更多的統計方法去分析)比如年齡,收入,所在地區,就讀大學等等,使用填空題能提供更精確的 填答,但也會給后期統計分析問卷帶來更大的工作量。比如我希望知道“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在起薪上有什么差異“,精確的做法是讓填答者填寫所就讀的大學,這樣 我會收到五花八門的答案,以清華大學為例,我會收到”清華“”清華大學“”THU“”五道口職業技術學院“甚至還有”清華大學“ ,讓我不得不懷疑這個case是不是臺灣清華的同學。于是,我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統一各種表達方式,再做進一步統計,這樣我們后期可以分析不同學 校的情況,不同地區的情況,不同類型學校的情況。
在邊際效應不明顯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省事一點的方法,將填空題轉化為單選題——”你就讀于哪一類大學?(985高校/211高校/其它普通高校)“,但這樣則只保留了不同類型學校的狀況,損失了數據信息。因此,是否使用填空題需要綜合考慮項目的情況。
打分題:常用于對主觀感受的評判,如喜好程度、贊同程度、滿意度等等。比如:
矩陣題:一系列主題統一的問題,需要詢問填答者的主觀態度/感受/經歷時,可采用矩陣的方式提問,減少篇幅和題量,提高填答效率。
排序題:通常用來考察用戶對某些產品或事物的重要性態度。
開放式問答:開放式問答通常較少使用,雖然通過開放式的問題能夠獲取用戶更加深入的心理活動描述,但存在幾個問題:1、填答成本過高,容易造成填答者棄答,影響回收率;2、即使填答也并不一定能反應填答者的心理活動;3、后期問卷分析成本增大。
題干中盡量不要出現多重提問
多重提問的意思是,一道題目中其實詢問了填答者一個以上的問題。
有時我們為了減少題量,讓問卷看起來短一點,某些問題中包含有兩個提問,則可以通過對選項的細化解決。比如:“你是否了解并使用過短視頻App?”問題中 包含了“了解”和“使用”兩種情況,簡單的“是/否”選項無法描述填答者的狀況,我們又想盡量減少題量,則可以把選項細化——從未聽說過短視頻App/聽 說過但從未使用過/知道幾個短視頻App但自己沒用過/嘗試使用過,但最近沒有用了/經常使用……以獲取我們想要了解的信息。
題目或選項的描述中,盡量不要使用專業詞匯
問卷中盡量不要出現有行業壁壘的詞匯,。甚至有些我們以為眾人皆知的信息,其實不少填答者并不清楚。
如非必要,盡量不讓填答者填寫姓名、電話、住址等隱私信息
姓名、電話和住址對個人來說是隱私信息,在面對不直接接觸的對象時,這些信息的隱私程度甚至高過“你一個月賺多少錢”,畢竟在不露面的匿名狀態下,告訴茫 茫人海中陌生的一員我一個月賺多少錢,對我的生活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和隱患。但有時候我們需要填答者的身份,我們可能會需要抽獎以回饋填答者,可能會需 要通過填答情況約填答者進行下一步研究等等。這時我們可以把姓名轉化為稱呼,把電話轉化為QQ、人人、微博、電子郵箱等一系列可以聯系上填答者的聯絡方 式。
選項的設計要盡量包含全部可能的情況
選項設計時,盡量考慮到更多的情況,遇到無法窮舉的時候,可增設“其它“選項,必要時讓填答者注明其它具體指什么。問卷回收時,選擇”其它“的比例不能超 過5%,最好控制在2%以下,這樣在問卷統計分析時,極少量的其它不計入統計分析對總體狀況基本無影響。若選擇”其它“選項的比例過高,則該題的選項設計 不合理,嚴格的情況下應將該題填答作廢。若填答”其它“的用戶詳細注明了具體情況,我們會根據每一個case填寫的具體情況,轉化為已有的對應的選項,再 考察轉化后填寫”其它“的比例,以決定該題是否作廢。
選項之間既要互斥,也不能存在未覆蓋的區間
尤其是單選題,描述客觀情況的選項。
多選題選項需要限制最多選擇個數
為避免“天花板效應”(填答多選題時,每一個選項都選上),讓回收的數據看不出用戶的選擇差異,通常我們會限制用戶在填答時的選擇個數,那要求用戶最多選 擇幾項比較合適呢?一般來說,最多選擇個數≤除“其它”以外的選項數/2。比如:一道題目,除了“其它”這個選項外,還有6個選項,那用戶在填答時,可被 限制為“最多選擇2項/3項”。
詢問主觀感受的單選題,正負性選項要對稱
上題是一個5級李克特量表的模式(同理還可以詢問態度贊同與否:非常贊同/比較贊同/中立/比較不贊同/非常不贊同)。正性的態度有2項,負性的態度有2 項,中立1項,態度分布平衡。有時也會采用7級李克特量表,正性態度3項,負性態度3項,中立1項。反例則是我們經常可以在銀行窗口看到的滿意度調查器:
結合后期問卷統計分析設計問題和選項
在問卷設計的過程中,研究者最好能夠結合后期統計分析的需要,完善問卷設計的細節。比如:我們希望能夠分析大學生預期薪酬和實際薪酬是否有差異,那么我們 會在“就業預期”的部分,提問“你預期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是多少?”,在“實際就業情況”的部分,提問“你現在找到的這份工作薪酬是多少?”,兩道題目的選 項保持一致,便于統計分析時做比較。
4、正確認識問卷調查:方法有優劣,工具依賴人
問卷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它和寫作一樣,有高分甚至滿分的作文,卻沒有標準的答案。和寫作一樣,好的問卷是改出來的,每一份問卷背后都有無數次的字斟句酌。此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積累經驗,在各方條件下尋求平衡也是很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