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背景下,購房者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去恐慌性購房被濃濃的觀望心態所代替(84%),人們不再無助的堅信房價還要上漲、不買就更貴,而是承認了政府的作用(65%),相信總會有房子住(包括租房32%和繼續等待下去19%)。顯示,調控政策最大的作用就是打破了漲價迷信,讓需要住房的人們緩解了過度緊張的情緒,重建起住房作為一個生活資料的價值和信心。購房選擇要素也從過去單純的房價第一,趨向為價格與產品要素的價值對接,不同細分市場對產品宜居性、舒適性釋放出獨特的訴求,開發、服務商滿意度及人際傳播也成了敏感環節。
調研對已入住業主的監測數據也顯示,近90%的業主對目前住房都有不滿的訴求,對投訴和售后機制更是非常的不滿(95%)。經分析,得出結論:多數不滿意指標,是很難進行根本性的改進的,涉及規劃、配套和建筑安全的硬件內容,大多無法解決,人員態度、設施規格、環境四級指標等軟件內容,也往往是眾口難調,怎么改都會招來一片罵聲。這是因為:大多數樓盤都是未經規范、正確的市場研究,未進行明確的細分市場定位的,恐慌心理下的購房者饑不擇食、盲目下單,結果什么類型的人都涌入一個小區做了鄰居。這就是沒有科學定位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