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塑造與創新六大要素
一是用戶價值需求發現;二是商業定位;三是產品模式;四是交易系統;五是成本結構;六是盈利模式。
下面我們針對這六大方面逐一闡述商業模式與商業模式創新。
一、用戶價值需求發現
企業的目的,就是創造顧客,這是德魯克老先生說的。
如何創造顧客,首先根據外部環境、條件、趨勢去探尋用戶價值的需求。企業只有從外部視覺,發現用戶價值需求的機會,才能做對有利于創造顧客的事情,才能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般用戶價值需求分顯性需求與隱形需求,顯性需要的某種產品或服務,隱形需求是產品背后的解決方案呈現的效用。也就是說,用戶需要的絕對不是一件實實在在的產品或服務,而是產品或服務帶來的效用與價值。
所以,我們必須通過顯性需求深度挖機出隱藏在背后的隱性需求的痛點,提供讓用戶尖叫的癢點,才能打造出真正有競爭力用戶價值點。
記住,用戶需要的是一個孔,而并非一個鉆頭。當我們發現客戶需求的是孔,就能提供并非一種的解決方案。客戶需要的并非真正是更快的馬車,而是讓自己能夠更快更省力,于是福特提供了他們一輛汽車。用戶購買小米,不是因為小米產品真的好,而是小米帶來的參與感與裝逼感。
二、商業定位
商業競爭與軍事戰爭的目的一樣,競爭的目的是遠離競爭,戰爭的目的是遠離戰爭。
商業定位是在充分理解既有行業特性、行業規律、用戶認知的基礎上,立足于現實環境,遠離行業藩籬,以全新的用戶心智認知為用戶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點,形成新的競爭格局。
這里重點說下,如果,定位不能形成新的競爭格局,絕對是失敗的商業定位,這是驗證商業定位與商業模式是否有效最簡單的切入點。
定位其實是一種取舍與細分,有所為有所不為,其中選擇不做什么尤為重要。
定位的關鍵特性,在于通過定位創造新的生存空間,根本與競爭者不在同一個頻道。也就是說企業通過重新選擇用戶,重新定義用戶,重新定義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點,與行業里競爭者不在同一條線上展開競爭。
這就是商業定位在商業模式中價值所在。
三、產品模式
產品模式對應的是用戶價值利益最大化、企業利益最大化、相關利益者利益最大的需求解決方案。
所以,產品模式絕非單一產品輸出或銷售,而是以產品為載體的相關連解決方案。
如,襪管家絕非僅僅銷售襪子,而是幫助用戶解決好襪子需求的方案;
三只松鼠銷售的并非僅僅是堅果,而是增值服務;
小米手機銷售的并非僅僅是手機,而是參與感與裝逼感;
麥當勞不僅賣漢堡,更是房地產企業;
西南航空銷售不僅僅是低價,還有快樂;
通用電氣銷售不僅是發動機,更是維修服務;
吉列剃須刀銷售不僅是刀,更是刀片;
iphone銷售的不僅是手機,還有APP應用;
利樂包裝依靠幫助客戶建立生產線,進而持續銷售包裝耗材;
淘寶不僅是平臺,更是收費站、廣告公司;
許多互聯網產品多免費,銷售的是二次打擊力,關聯性服務等等。
所以,在產品模式中產品永遠只是一個載體,能夠根據產品衍生的用戶需求利益點而提供解決方案,才是最高規格的產品模式。
四、交易系統
交易系統是指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內容、方式、規模、環境等商業內容以及相應策略、體系的有機組合。
在商業模式里,交易系統的整合能力越強,企業對于的盈利能力也越強。
如,壓縮交易結構(電商、直銷、定制等);
捆綁上下游交易對象(格力、娃哈哈等);
強化交易方式的競爭力(上游先貨后款,下游先款后貨;預售制等);
改變交易方式(微商、電商、先免費使用后購買的寵物交易法、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眾包、眾籌等);
改變交易內容(如征途游戲,讓給沒錢的補貼,讓他們陪有錢人玩等)。
所以,在商業模式中,只要能夠改變交易系統中低效、低價值、低產出等方面的環節,都可以說也是模式的一種創新,尤其在這個互聯網時代。
五、成本結構
在商業模式中,不談成本結構絕對是不健全的商業模式或者說是偽商業模式。
這里的成本結構是指企業在經營中所需的支出環節,并非僅僅局限于產品層面。
商業模式設計要在用戶重視之處增成本,用戶忽視之處降成本,但同時又能提高效率與價值,才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如,小米在產品層面加大成本,在用戶體驗方面增加成本,而在其他層面成本投入幾乎為零。
如,榮昌洗衣連鎖由原來的“重資產+高成本+產能浪費”的單店洗衣模式(因為每個洗衣店都要配備價格不菲的洗衣設備),轉型為“多店收衣一店洗”的輕資產模式,再轉型為現在“E袋洗”(把成本聚焦到用戶上),就是一種成本重構的模式創新。
如,紅領制衣有原來的成本投入在渠道上轉移到成本投入到用戶與設計的定制模式上。
如,尚品宅配改變傳統的家裝行業銷售模式,把成本投入聚焦在用戶連接、體驗、設計上,進而顛覆了家裝行業。(其實,像紅領、尚品宅配這樣的定制模式,多是用戶端個性化,設計生產端標準化,后方經營成本相對屬于低成本的)。
商業模式創新,成本重構絕對不失一個好的策略。
六、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一般取決于產品模式、交易系統、成本結構三大關鍵要素組合而成或者某一個關鍵要素(產品模式、交易系統、成本結構三者取其一)而創造的新盈利模式。
因為盈利是企業最為關注的話題,往往在談盈利模式時其實是在談的產品模式、交易系統、成本結構創新而帶來的價值或利益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