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抽結果公布后,華商報記者隨后走訪了延安市多個純凈水生產廠家,發現多數廠家是家庭作坊式企業,并沒有按照國家生產瓶(桶)裝水的標準來作業,廠內的機器設備也成為擺設。在寶塔區萬花鄉肖林村的兩家家庭作坊式純凈水生產廠,華商報記者看到,桶裝水并沒有采取自動化灌裝,大量回收桶露天存放,工作人員隨便進出,并無任何消毒、防護措施。
根據市食藥監部門對市場的調研和分析,合格率偏低主要是水源問題,從業人員的衛生意識、生產工藝流程、硬件設備的更換等原因造成的。國抽的結果出來后,延安市食藥監部門開展為期4個月的桶裝飲用水質量安全專項整治。
在長達4個月的專項整治活動中,各縣區食藥監局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將檢查范圍輻射到未取得證照企業、生產許可證過期企業、擅自遷址企業以及桶裝飲用水貯存、運輸、送水等各個環節。通過專項整治,全市達到正常生產的企業有43戶,占許可有效企業的66.2%。在對43戶應抽企業產品進行監督抽查中,其中抽驗合格28戶,不合格企業15戶,合格率為65.1%,較2013年12月份國抽的合格率有所上升。鑒于延安市桶裝飲用水專項整治距原定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延安市食藥監局決定延長專項整治時間,并對在生產桶裝飲用水過程中故意違規者采取“零容忍”。(詳見2014年8月5日今日延安J02《桶裝水不合格15戶企業被曝光》)
記者手記:
因陜北地區的水硬度普遍偏高,不適宜直接飲用,因此桶裝飲用水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同時也關系到千家萬戶居民的身體健康。國抽結果出來,延安18個批次不合格,引發市民和相關部門對于桶裝飲用水的關注。通過開展專項整治,對于不合格生產企業進行曝光、罰款、甚至停業整頓,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桶裝水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