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種類較多,應用于三大新興領域
活性炭主要原材料為林業“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磷酸等活化劑及包裝材料。按照材質來分,活性炭可分為:木質活性炭、果殼活性炭、煤質活性炭、石油類活性炭、再生炭、礦物質原料活性炭。
活性炭已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水處理、化學工業、醫藥工業、環保工業、冶金工業、國防工業,目前銷售渠道為商超、專賣店、電商平臺。
活性炭在新興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為其作為吸附天然氣的吸附劑和作為雙電層電容器的電極兩個方面,同時在農業和色譜分析等領域也有所應用。
當前我國活性炭行業的發展特點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生產規模較小,勞動效率低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活性炭產業中小企業較多,生產規模較小,大多企業生產設備既不先進又難以更新,活性炭企業的平均產能不到2000噸,大多數活性炭生產企業屬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動強度高、勞動效率低下,產品利潤水平低。而在國外,如美國、日本、西歐主要集中于萬噸以上的大企業,這些大企業不僅產量大,生產設備先進,而且大都實現了生產線的全盤自動化和計算機管理控制,勞動生產率高。
環境保護標準日趨嚴格,成本不斷上升。隨著我國環境保護標準日趨嚴格,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生產技術落后的小規模企業將逐漸被市場所淘汰,市場將進一步得到規范。一些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生產技術相對先進的大規模企業將在各個層面實現低成本,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推行生產過程的節約,實現大規模化生產,達到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的雙重效果,使企業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無序建廠,內耗、環境污染嚴重。由于國內活性炭企業建設過程中缺乏管理部門的統一規劃與協調,部分企業處于盲目發展中,多以低端產品生產為主,且質量無保障,嚴重浪費資源,同時也造成了市場的混亂。同時,活性炭生產過程中會造成一定的粉塵污染,而目前我國專門生產半成品-炭化料的工廠,多數由于資金短缺,設備簡陋,煙氣不作處理,環境污染尤其嚴重。
優質原材料供應緊張,產品科技含量低。生產煤質活性炭的主要原材料精煤目前已經出現供應緊張的現象,大量開采的優質活性炭生產用煤被用作動力煤,適合做活性炭原材料的原煤越來越少,活性炭的競爭優勢也越來越少;同時,作為木質活性炭的主要原材料,林產剩余物的供給也偏緊,影響活性炭的生產。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活性炭工業在技術開發方面較落后,生產的產品檔次偏低,普通炭居多,科技含量低,產品用途單一,造成了原材料的大量浪費。
當前活性炭行業的特點加上宏觀經濟的優化,推動著活性炭行業向如下方向發展。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行業整體競爭力增強。面對著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隨著國內活性炭消費市場的逐漸成熟,我國活性炭工業必將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一部分規模小、耗能大、污染嚴重的小型活性炭生產企業必將被市場所淘汰,而行業內技術先進的優勢企業必將通過聯合、兼并、收購等方式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份額,增強自身競爭力,產業資源將向著規模較大、技術先進、產品結構優化并具有品牌優勢和良好售后服務的產業龍頭企業集中。
依靠技術創新,實現生產的低消耗、低污染和產品的高附加值。隨著活性炭行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市場恢復正常競爭秩序,一批優勢企業必將引導科研生產和貿易轉型升級,通過科技創新和產品結構優化兩方面推進工作,使活性炭產業走經濟、環境、社會“三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并逐步形成若干優勢互補、內外結合、附加值高、創新能力強的活性炭經濟增長帶和產業群。在保持活性炭貿易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我國活性炭工業正朝著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比較優勢大、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邁進。具備技術優勢的活性炭生產企業正積極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致力于生產工藝的改進,生產設備大型化、生產過程連續化,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最終實現生產流水線的自動化和清潔化,在降低生產成本和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下游應用發展迅速,內需保持增長。活性炭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不斷深化,尤其是在水處理、空氣凈化、汽車應用、溶劑與廢氣回收等領域發展迅速。就國內市場而言,食品、醫藥、水處理、空氣凈化等領域對活性炭的需求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另外,隨著國家對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不斷提高,加油站、煉化企業和發電企業等污染源對活性炭產品的需求也將日益增長。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我國活性炭需求市場正處于導入期向成長期過渡到時期,在此階段,我國下游領域對活性炭產品的需求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