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8年關的到來,現在社會各類騙術五花八門,表現形式不一,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所具有的防騙意識不強、信息不對稱、文化科普素養欠缺等特點,更容易成為各類騙術實施者覬覦的目標。廣州市場調查公司據調查問卷網,對1000人開展的一項老年人防范安全意識調查顯示,63.4%的受訪者家中曾有老人被騙,其中14.7%曾多次被騙,48.7%有過偶爾幾次受騙。僅36.6%的受訪者家中未曾有老人被騙。與此同時,77.9%的受訪者會擔心父母或祖輩被騙。74.6%的受訪者覺得老年人最常被養生保健類騙局所迷惑,62.7%受訪者建議年輕人多與老人溝通,消除溝通障礙。
騙局何以總得逞?調查分析,原因并不復雜。首先是老年人自身存在的信息獲取不足給行騙者提供了空間和機會。比如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在信息爆炸和信息碎片化鋪天蓋地擁塞的時下,信息分析辨別利用能力對每個公民的生產生活而言尤為重要。但對于很多老年人而言,要么與現代信息傳播載體存在距離,要么信息閉塞,要么無法甄別鋪天蓋地的各類信息,尤其是對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提供的海量信息不會甄別,在各類信息轟炸之下呆若木雞或者懵懵懂懂,豈能不上當受騙?特別是對于一些冠冕堂皇的“權威信息”、虛假信息,缺乏辨別能力,花言巧語之下難免輕信。
其次是情感需求未得到滿足所致。隨著社會進步和城鄉二元化生活方式的確立,以及現代家庭結構的獨特性,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在這樣的情形下,一些騙子巧施親情牌和柔情牌,以關心和關愛為由頭,以貼心和溫暖為誘餌,不知不覺中讓老人失去警惕墮入騙局,或被騙保,或被騙財,或被騙購……更關鍵的是,老人除了親情溝通缺乏之外,平時與下一代的交流不多,不少老人對最新的健康知識、理財知識、防騙意識和技能等不夠了解,在這樣的狀態中,很多老人難逃被忽悠和欺騙的窘況,這種現實不僅讓人感到不安和焦慮,更讓人內心唏噓不已。
廣州市場調查公司認為首先得豐富和活躍老年人的業余生活,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科技修養和科普基本素養。可以通過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加強針對老年人的健康醫療知識宣傳,增加日常老年人文體活動等,用不同溝通交流和表達形式,來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科普修養,從源頭上看清騙局,同時通過豐富老年人科學文化生活,讓更多的老年人能明是非、辨真假,讓針對老年人的騙術無法輕易得逞。
其次,引導老中青和下一代加強溝通,倡導一種敬老、孝老、親老社會行為文化,提倡社會營造良好的溝通交流氛圍,促進老年人和下一代無縫隙溝通,不僅要多鼓勵返鄉探望、周末共聚、假期團聚、共享天倫的親情文化,更要提倡每天通話幾分鐘、共享家庭一片情的倫理文化和孝敬文化,用親情溝通,引導老年人走出親情沙漠。通過親情溝通交流,構建穩固的家庭親情防線,及時發現不良騙局,揭穿不法行為,減少針對老年人的騙局。與此同時,各職能部門還應針對這一嚴峻現實,采取積極的干預防范措施。比如開展以案釋法警示教育宣傳活動等,引導老年人警醒警覺,擦亮慧眼,源頭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