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僅2015年上半年,中國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0家。其中,百貨業態關閉25家,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的23家關店數量。
實體零售倒閉潮、關店潮涌來,倒閉原由眾說紛紜,但最終絕大部分的箭頭都指向互聯網。事實卻是,許多實體店鋪就算不被互聯網打垮,也遲早會倒閉。為什么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探討一下實體零售垮掉的三大內部因素——模式陳舊、選址錯誤和舍本逐末。
據有關市場調研數據顯示,絕大部分新開的百貨都會選擇在商業發達的地區。百貨業態要進步,要“新陳代謝”,新的百貨店就遲早要取代老的百貨店。而那些垮掉的老的百貨店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模式陳舊,比如形式、品類單一、購物體驗差等等。
除了百貨店,影院是被認為要垮的另外一種業態。據市場調研數據顯示,近年來每年新建影城1000家左右,未來還有更多的影城開業。然而任何一個商業品牌,每年適合其開店的位置是有限的。瘋狂開店,就不可避免開出位置較差的門店。對于位置差的門店,經營不善后即便再如何救店都很難會有起色。從這點上說,實體零售被垮掉,選址錯誤是一個內因。
對于一些資金有限的中小型企業,在基礎經營工作還沒打扎實的情況下,舍本逐末把工作重心轉向所謂的“顛覆性模式”、“遠見的觀點”等戰略,蓋起空中樓閣,生意卻一落千丈。這種舍本逐末也會把實體零售商搞垮。
小編認為,上述三種錯誤都是當前實體店垮掉的內因,只有那些以客為本的、選址為王、運營為上的實體店才能真正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