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是統計工作在改革開放條件下采用的一種新的調查方式,是對現有統計調查內容的補充。這種調查方式具有易實施、投入少、產出多、見效快、適應性強等優點,正越來越受到重視,被廣泛用于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就問卷調查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談幾點看法,供商榷。
1、問卷設計必須首先明確調查目的,選好調查題目。調查問卷只有確定了調查目的,才能“有的放矢”的制定調查方案,確定調查對象,擬定調查項目,組織完成調查任務。一定的調查目的,要歸結到調查題目上,要緊密圍繞領導決策需要和社會民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和重點問題進行選題。這一方面是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需要。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改革措施都具有探索性質,迫切需要群眾的支持和理解,黨和政府制定各項大政方針,也迫切需要了解群眾的意愿。問卷調查本身是民主的一種體現。選題得當,和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相吻合,給予民眾獨立自主地表述自己意愿的機會,不僅能提高答卷人的積極性,也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大舉措。當然,在選題時還應充分注意不同調查項目在深度、廣度、時間上的特點,避免簡單重復調查。
2、問卷設計應結合不同調查對象的特點來進行。問卷調查是通過分發問卷給不同的答卷人填寫,然后統一收回整理、匯總、分析來完成調查任務的。被調查者對問卷理解的同構型是問卷調查的基本要求。但實際上不同答卷人對問卷中問題的理解程度往往不同。因此,要充分注意調查對象因文化程度不同、年齡、職業、地區等因素的不同,所導致的對同一提間的理解產生的差異。在設計問卷方案時,應結合答卷人群的特點,力求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兼顧不同層次人員對問題的理解接受程度,提高調查問卷的適應性。
3、問卷設計應結合調查項目的性質選擇不同的量化方式,設計力求一個“準”字和一個“巧”字。第一,調查的具體項目,就是調查問卷的內容,在設計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不同的量化方式,力爭對事物的反映比較準確。有些問題可直接提問,有些問題則要間接進行綜合;有些需要明確界限、嚴格地表述提問的內涵,有些只能采用模糊手段,不應簡單混同。比如調查問卷中的第二部分應是被調查人員的基本情況回答:性別、職業、年齡、住房面積、工資收入等,這些就可直接回答,提問以初級問題為主,一次到位,不必設計成分組選擇提問。第二,根據不同指標的不同要求,提問方式應各具特色,突出一個“巧”字。例如,主觀評價型、意向選擇型、水平測量型等不同的提問方式就有很大區別。比如:評價社會秩序與安全,僅憑發案率等指標已無法正確判斷,十分需要“公民安全感”這樣一類主觀指標作補充,在這種調查問卷中,“你對當前社會治安狀態的感受是:很好、好、一般、差、很差”提問就是主觀評價型問式;在“城鎮居民住房情況問卷調查”的問卷中,“你的月平均收入工資為元”屬于水平測量型問式;“你希望解決住房問題是通過:A、買商品房、B、建房、C、集資房、D、租房”就是意向選擇型提問句式。這些句式一定要巧妙結合,嚴密設問,有時還需留有余地。如在調查學生就業問題的問卷調查中,就可以設置這樣的提問:“在求職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就屬于這種情況,有時它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問卷設計中,象0-1選擇、梯級選擇、計分、排序、判斷等,都要根據具體指標的特點來確定,巧妙結合。
4、整體設計問卷承載的問題量,把握好一個“度”。設計問卷應以研究目的和任務框架為基礎,在問卷框架內確定問題的基本邏輯順序及其聯系多種問題若干提問決不是簡單地相加,提問的內容、范圍、層次、深度都應與方案的總體要求相一致。同時,詢問的問題也不應漫無邊際,不能認為問題越多越好。問題太多、范圍太廣、耗時太長,不但會使問答者產生厭煩心理,不愿配合,回收率低,而且答卷應付了事,隨意圈勾的現象較為普遍,使答卷可信度和有效性大折折扣。
5、調查問卷設計,在結構形式和語言運用上要講究點“美”。問卷結構形式要講究一點章法、布局,要寬緊適度,合理布局,最好采用“一覽表”式問卷。在一張問卷上列有:說明信或填表說明,被調查者基本情況調查和調查實質性問題三大部分。設計要緊湊、簡練、美觀,給人以美感。問卷語言運用上,要用語得當、謙恭誠懇、言簡意賅。既要防止出現歧義,更要避免答卷人反感。易被人所理解、接受和配合,從而提高答卷的準確性和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