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員工滿意度指數 員工滿意是指一個員工通過對企業可感知的效果與他的期望值相比較后所形成的感覺狀態。員工滿意度的定義是:員工接受企業的實際感受與其期望值比較的程度(員工滿意度=實際感受/期望值)。這個定義既體現了員工滿意的程度,也反映出企業在達成員工需求方面的實際結果。滿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超出期望值滿意;達到期望值基本滿意;低于期望值不滿意。 用一個量化的指標把員工滿意狀況反映出來,這個量化的指標就是員工滿意度指數。該指數用來反映員工滿意狀況的量化指標,可以反映員工對企業各個領域的滿意狀況。 如何獲得員工滿意度指數?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企業員工進行滿意度調查,其主要方法是運用問卷調查法,采用最科學、最實用的明尼蘇達滿意度量表(MSQ)設計滿意度模型和緯度,并對員工滿意度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取用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SWOT分析方法對企業做全面的評估。員工滿意度指數的測評意義 企業開展員工滿意度指數測評,具有重大意義: 1、可以計算出較精確的員工滿意度值,使曾經是無形和無法定量的“企業在員工心目中地位”的答案數量化,企業由此可以比較準確地“二次定位”,從而制定相應用人機制、管理體制、領導方式、組織結構等策略。 2、可以確定影響企業員工滿意度的關鍵性指標,為企業理性經營、科學決策、良性發展和持續改進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信息支持。 3、可以比較準確的了解員工的真實需求和潛在需求,了解企業的實際表現等,為其改進和提高內部服務質量、管理水平及外部競爭力提供依據和動力。 4、可以有效監測員工滿意或不滿意的信息,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實現員工滿意,培養員工忠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員工流失。 5、可以更加全面、綜合地評價企業的經營與管理業績,并與本行業內競爭對手以及其他行業進行對比。 6、有助于企業實施CS戰略,最終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兩個根本性轉變是指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員工滿意度指數的測評模型 參照美國用戶滿意度指數ACSI模型,結合員工日常工作實際狀況,可以構建員工滿意度指數ESI理論模型、測評體系和數學模型。 ESI理論模型 員工滿意度指數理論模型,見圖1: 該模型主要由6種變量組合而成,即員工期望、員工基本感知質量、員工自我價值感知、員工滿意度、員工抱怨和員工忠誠。其中,前三個變量決定著員工滿意的程度,是系統的輸入變量,又稱為前提變量。員工滿意度指數的第一個影響因素是員工期望。 員工期望是員工自我評價的依據,因此對員工滿意度指數有較大影響。員工期望主要來自員工需要、員工個人經歷、他人經歷、企業宣傳等。員工期望水平高低還與個人收入、價值觀、教育水平等有關。 員工基本感知質量即員工對工作質量的感知,是影響員工滿意度指數的第二個重要因素。這種感知取決于工作滿足員工要求的程度以及滿足這些要求的可靠性。一般而言,感知工作質量越好,其滿意度就越高。 員工滿意度指數的第三個因素是員工自我價值感知即員工對自我價值的感知。如是否發揮了個人特長,能否參與企業決策、工作是否具有挑戰性等。總體而言,員工對自我價值感知越好,其滿意度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