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滿意度的概念發展到今天,其含義和價值早已有了新的變化,但一些人仍停留在最原始的認識和理解之中。
我國企業界開始引入顧客滿意度的概念則是在進入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在市場經濟的競爭環境中,企業逐漸認識到顧客對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性,于是針對這個問題就有了廣泛的討論,一些企業也開始把“讓顧客滿意”作為企業的方針和目標來實施。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國內外企業對“顧客滿意度”這一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也在逐步加深,從開始認識到顧客的存在,進而認識到要尊重顧客意見、聽取顧客想法、滿足顧客要求,這種認識始終還是圍繞顧客滿意度本身而深入下去的。
另一種認識則是跳出這個概念本身,就是認為顧客滿意度并不等同于顧客忠誠度,而顧客忠誠度對企業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東西,因此,企業要做的就絕對不僅僅是讓顧客滿意。
滿意度是忠誠度的前提,應該說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很少有企業會讓顧客十分不滿意,多數企業都能讓顧客比較滿意,那么,在顧客對很多同類企業的行為都比較滿意的情況下,他們會如何選擇,會把忠誠獻給誰呢?
在這種情況下,顧客會把其他條件來一起參考決定,有時這種條件僅僅是一種新鮮感、一個新的亮點,甚至是一句廣告詞。
但這個購買決策回饋到企業的信息則是:要想讓顧客把滿意度轉化為忠誠度,企業就需要在產品創新、服務、宣傳等各個環節來吸引顧客的注意力,其努力的目標不僅僅是讓顧客滿意,還要在同類產品中有競爭力,這種種努力就是為了讓產品的某個方面能夠打動顧客,成為其抉擇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