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消費者所關心的個人信息泄露以及排隊時間過長外,還根據業務的不同類別對銀行服務質量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調查研究。
業務收費告知不明確
此次調查所涉及的借記卡、信用卡和理財產品均被反映“在收費告知方面存在問題”。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多數銀行在辦理借記卡開戶時并不需要收費,但仍有交通銀行、浦發銀行等少數銀行需要收費,其收費內容主要為開卡費和年費。
針對信用卡和理財產品而言,多數銀行的收費標準以及手續費,都未在業務辦理時明確告知消費者。
根據報告數據顯示,有近4成的工作人員會主動介紹開卡方式以及刷卡消費優惠方式,但對于滯后還款收費、年費、收費標準、免息期等與消費者利益密切相關的內容卻很少介紹。
與此同時,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表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工作人員很少主動告知客戶提前撤銷理財產品所需要繳納的手續費用,大約6成的客戶因提前撤銷理財產品被收取過手續費。此外,有兩成以上的客戶遇到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收取托管費、銷售費的問題。
有消費者提到,“在辦理業務時,不會告知我哪些要扣費,回去一查銀行卡里錢少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每次只能自己去銀行詢問”。
借記卡轉賬和理財產品推銷呈現“兩極”現象
報告具體指標顯示,銀行工作人員對于客戶簽署的格式合同可能遇到的風險,多未盡到告知和明示的義務,通常只是“直指簽名處”。
體驗式調查發現,推銷理財產品時,銀行工作人員的口頭宣傳和合同基本一致,但有近3成銀行的工作人員并未對理財產品的風險作充分介紹。
來自連云港的受訪者顏女士表示:“理財經理給我們作風險評估,沒有詳細解釋清楚,我們聽不懂,沒有根據我的風險評估來推薦理財產品,而是推薦收益風險程度很高的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存在誘導性消費,尤其針對老年人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18.39%的消費者表示,曾遭遇過被銀行工作人員誘導或誤導購買金融理財產品的情況。
銀行工作人員的誤導行為主要是夸大理財產品的收益、不主動告知理財產品風險以及不對理財產品進行真實全面的介紹等。
“對高回報描述較多,對高風險不停承諾保障機制”,“夸大,沒有詳細介紹”等情況都反映了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的過程中。
此外,也可能存在著誤導性宣傳、突出強調收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銀行的客戶表示,銀行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只是為了完成銷售指標,尤其針對中老年人沒有針對詳細的介紹和風險告知”。

開戶是否需要付費

開戶需要付費的銀行內容

理財產品被誘導或誤導的情況

理財產品不實介紹情況

提前撤銷金融產品手續費

理財產品服務體驗式情況

收費標準告知

所介紹的格式合同內容